盛家老屋
盛家老屋坐落于长沙县江背镇金洲村,始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是一处四合院式的老屋,原有大大小小房屋108间。院落构造依据一套五行体系,深刻体现了老祖宗的房屋营造智慧。
盛家老屋紧邻浏阳河从浏阳柏加镇进入长沙县后的第二道湾“金潭河”。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线条流畅的屋角飞檐,斑驳不堪的青瓦白墙,出现裂纹的雕梁画栋,早已褪色的朱漆木门,纹饰讲究的窗花。盛家老屋尽管苍老,但仍可窥见当年奢华。
《星沙时报》记者熊文对盛家老屋进行过采访,记录了盛家老屋的历史和现状。盛家老屋今存20多间房,包括正屋、围屋、粮仓。房屋内堆满不少已成为记忆的家具和农具,如老藤椅、梳妆台、神柜、鱼盆、风车、土车、扮禾机、打稻机等。尤其是一顶专门用来接客的黑色轿子,可见当年的阔气。会客厅分正客厅和次客厅,位于里间的正客厅,光线充足,面积不大,布局典雅,相当于今天的贵宾室。
老屋为盛氏祖上盛大春的儿子盛文斌手上建造的。盛大春,人称并茂公,他家是当时五美乡茅屋湾的富裕人家,地大田多,原本只有三座茅屋,分别由自家、长工居住以及用作粮仓。清同治年间,一场大雨,浏阳河涌上来的洪水一夜间将屋子冲垮,盛家赶紧派人将三艘运往长沙、三艘运往浏阳的粮食追回。那个时候,建房子请工人可以用粮食发工资。于是,盛文斌一口气建造了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院落,共计108间。盛大春只有一个儿子,而盛文斌却有9个儿子,儿子、儿媳、孙子、长工,一数下来,就需这么多房间。
院落共有前、左、右三张大门通道,还建造了护屋河围屋一周,以防止外人随意进入,河上还修有小桥。每进之间有一方天井,四周布局房屋,一些大套间门口又有小天井。雨天时,天井可以集雨,并通过洞眼排水。天井中有石台,人走过石台才能到天井对面,起着桥梁的作用。
土改时,老宅被分给几十户农民。随着房屋老化,子孙越来越多。改革开放后,日子红火起来的盛家子孙们渐渐搬离老宅,在周边自立门户。“夏天不用开风扇,雨天不会打湿脚。”78岁的盛执忠老人如今还住在老宅子里,不舍得搬离。因祖上曾中过举人,他睡房里至今还保留着旧书箱子。赶考时,由书童挑上一对书箱带些“四书五经”之类的书,其底板有夹层,可以把贵重物品放进去以备不时之需。重教的家风绵延不断,盛家子孙后代勤耕苦读,相继出了5个清华大学生。这一代,盛执忠的儿子盛仕斌又成了清华大学的博士。
盛执忠是位老木匠,老宅子里藏了不少宝贝。在杂物间的南瓜堆里,一个百余年历史的老柜子里放满了各类工具,齐全得令人咋舌。近旁,一张清朝年间的书桌旁,堆放着老人经历了岁月洗礼的作品:木桶、木盆、鸡笼以及桌椅板凳床。屋中央,一架木梯连通阁楼,抬头目测,房屋层高竟达五六米,上面用木板搭成的阁楼,平时可摆放杂物,年节时可搭铺供客人住,偌大的阁楼摆满各式旧物,琳琅满目让人仿佛如入另一番天地。这样的隔层结构,加之周边绿树浓荫,使得院落尤显冬暖夏凉。
盛家老屋今列为不可移动文物。
金洲村:金洲村位于长沙县东南角,十里三叉河出口处,东临特立,湘阴港两村;南伴闻名于世的浏阳河;西与黄兴、干杉两镇交界;北和古井、福田两村相依。总面积8.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07亩,辖二十个村民组,880户,3120人。 金洲村的主导产业是园林苗木花卉,多年来家家户户种植苗木,已形成特色。近年来,随着各地绿化面积的增大,各种绿化苗木市场非常走俏,而且价格不…… 金洲村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