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尺牍镇 | 隶属:丁青县 |
行政代码:540324101 | 代码前6位:540324 |
行政区域:西藏自治区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长途区号:0895 | 邮政编码:854000 |
车牌代码:藏B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0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1万人 |
下辖地区:11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当地传说以前有两个人尺巴和牍巴生活在此地,因此两个姓名集合而得名的。“尺犊”意为“万石”。
荣誉排行:
2014年7月,尺牍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2009年1月,尺牍镇上榜第二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
基本介绍:
丁青县尺牍镇有8327人,辖区有11个行政村,镇政府所在地紧临317国道,距县城67公里。优越的地理条件为尺牍镇小城镇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该镇镇政府所在地已经初具小城镇规模,个体工商户已达93家,居丁青县之首。这些工商户有的开茶馆,有的经营日用百货,有的做服装生意,有的开饭店,有的跑运输。个体工商户上成都、那曲、拉萨等地进货,各种商品价格低于县城价,商品齐全,应有尽有,占据了具有8000多人口的消费市场,多种经营极大地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另外,尺牍镇政府也积极投入到市场经济浪潮中,组建了以小商品供销为主的乡镇企业,去年便赢得纯利润36万元;尺牍镇农牧民群众雕刻的银刀以及精心制
历史沿革:
1960年设尺牍乡,属尺牍区。
1974年,尺牍乡改建为尺牍人民公社。
1975年5月,将瓦河人民公社划分为瓦合、巴格2个人民公社;将桑依人民公社划分为桑依、拆勒2个人民公社。
1984年,尺牍人民公社复称为尺牍乡。
1989年4月,在全区撤区并乡中,撤销尺牍区,将原乌巴乡、瓦河乡、巴格乡3个乡合并,设置尺牍乡。
1999年5月,由尺牍乡、上衣乡、巴登乡合并,设置尺牍镇,直属丁青县。
“瓦河”意为“狐狸的肚皮”,故名。1988年设立。…[详细]
上依是藏语意思是桥的意思,因为以前没有桥,后来上依村的群众自发投资投力修建了一座桥,并以此桥的名字而得名。“上依”意为“残桥”。1988年设立。…[详细]
“俄列”意为“小鹰”。当地方言,故名。1988年设立。…[详细]
“玛色”意为“打猎”。当地方言,故名。1988年设立。…[详细]
“索果”意为“招财、福气”,故名。1988年设立。…[详细]
因此地形状像猫头鹰,而得名。“乌巴”意为“猫头鹰”。1988年设立。…[详细]
2个组中间而得名。含义待考。1988年设立。…[详细]
因寺庙名称白邓小寺而得名的。含义待考。1988年设立。…[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汝桑村是西藏昌都市丁青县尺牍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瓦巴村原名瓦,在藏语中意为“之间”。它既有两水之间之意,又有瓦巴村位于边坝及索县之间之意,因此也被称作“瓦”而得名。“瓦巴”意为“狐狸”。1988年设…[详细]
“迪巴”意为“部落”,故名。1988年设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