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遗址
天目山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目山古城遗址,位于单塘河新石器遗址的正东1公里左右,占地约3.5万平方米,是目前江淮地区发现的唯一的一处古城址,距今约3000-3100年。据明《万历泰州志》载:“天目山,州治东四十五里,高二丈余,周二百三十步。晋王仙翁(晋代道士王冶)曾隐是山,有二井。”因二井形似天目,故称“天目山”。2000年8月至2003年8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南京博物院牵头,姜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参与,对该遗址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大量文物。城址分为外城、内城,外城外侧有环城河道,外城墙目前仅发现东、北、西三侧,南侧城墙由于目前可以发掘的地区所限,同时外城被破坏比较严重尚难确定是否存在。城址平面呈长圆形,含护城河在内的东西长约220米、南北宽约200米;外城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60米;内城位于外城内的东北部,以西、南两城墙与外城隔开,内城东西长约70米、南北宽约55米,面积约3800平方米。内城发现台基、房址、灰坑、排水沟等遗迹。城墙为夯土堆筑,堆面呈梯形,下宽上窄,底宽约20米、现存高度约1米。剖面同时显示,城墙为平底堆筑,堆土层面的形成顺序为自河边向城内渐晚,先后堆土各层次均呈坡状倾斜,城墙堆土较硬较密。在城墙转角部位用大小不等的石块堆筑。城墙堆土中发现小孩墓葬一座,似为祭祀城墙遗迹。天目山遗址为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的遗迹,是江苏省首次在长江以北发掘的商周城址,也是目前江淮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城址。2006年6月,天目山古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