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湛墓)石马
(于湛墓)石马发现于金坛区城东经济开发区于湛墓遗址,原为于湛墓前的石刻,也称为石像生,后因时代的变迁而被埋入地下。汉代开始,墓前石刻已出现。此后,历代皇帝、贵族、官僚的墓葬神道两旁多陈列有文相武将、石羊、石马、石虎等石刻,以此来守卫陵墓,彰显墓主的等级身份地位。文革期间,由于大量墓葬遭到挖掘,于湛墓遭到了毁坏,石马被挖出。原有一对,挖出后一只被埋于东村东首楼房房基下,一只现存放于东村小学内。
于湛,字莹中,明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先后在多地担任地方官,曾先后出任兵部主事、职方郎中、陕西参议、江西布政使司右参议、贵州布政使司右参政、河南布政使司左参政、右副都御使等职务。他任职地方时政绩卓著,数次得到擢升,官至户部侍郎。嘉靖三十年(1551年),辞官归乡,后专心著述,撰有《素斋政书》6卷。正德三十四年(1555年)九月初六日,于湛病逝,终年七十四岁。他的墓葬见于方志记载,《江南通志》卷三十九舆地志记载:于湛墓在金坛县官坊村西。而据《金坛县志》记载,于湛墓在北门外东村,其墓碑碑文由大学士徐阶撰写。
该只石马是用整块青石雕凿而成,长2.91米,高2.1米,厚约0.65米。采用浅浮雕的雕刻技法,刻有马辔、马勒、马缰、马鞯、马鞍、马蹬等马具纹饰。马鬃、马尾刻画生动,栩栩如生。石马下方连着长方形底座,马头上抬,闭口含衔,笼头左右有缨络,面部正中系一球形饰物,缰绳由马颈两侧向后倾斜挂于马鞍上,马鞍覆于马背上,所垫披毡垂至马腹,鞍两侧靠下雕有双镫,马臀部有带具。从马具的特征来看,石马具有鲜明的明代风格。马匹四蹄直立,低头温顺,栩栩如生,马身整体线条流畅,神态自然。明清时期的石马造型较之前代的石雕风格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整体呈现出温驯、平和的形象。这只石马整体保存较好,头部顶端部分残缺,马身右侧及底座有裂纹,生动地展现了明代的石雕风格与雕刻技法,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2008年8月7日,第三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实地查调查中发现。2010年5月4日,经金坛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金坛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金坛区薛埠镇对达村委木达村接山墩6号房屋西侧
薛埠镇:金坛市辖镇。为江苏省名茶生产基地之一。唐宋时为游仙乡,1946年更名薛埠镇,1949年复改乡,1958年改幸福公社,1959年更名薛埠公社,1983年复置乡,1985年设镇。位于市境西部,茅山东簏,距市区20公里。面积56.1平方公里,人口2.2万。常(州)溧(水)、镇(江)溧(阳)公路过境,薛埠大河源于茅山,经镇中向东汇入丹金漕河通向长江。辖东进、上水、方…… 薛埠镇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