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巷村明代)石狮
石狮发现于金坛区薛埠镇倪巷村委倪巷村倪巷庙遗址,倪巷庙不见于金坛史书记载,现已不存。目前,明代石狮被放置于倪巷村委会围墙内,另一对清代石狮则位于倪巷村委会门前。
在中国,石狮艺术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的帝王、贵族官僚陵墓前建有神道,作为引导逝者灵魂通向天国的道路。神道两旁立有石刻群,以趋吉避凶、守护墓主。汉代的神道石刻中已有石狮出现,经过魏晋南北朝、唐,石狮的用途逐渐增多。唐代,京城的居民住宅区大多筑有围墙和坊门。为了固定牌坊,工匠会在坊柱的柱脚夹放上一对大石块,并在这些大石块上雕刻狮子、麒麟、海兽等动物形象进行装饰,此后便逐渐形成用石狮子等瑞兽来守卫大门的习俗,以求祛除外来的威胁,带来吉祥。到宋代及以后的朝代,石狮越来越流行于民间。这里的一对明代石狮,连基座通高200厘米,其中石狮高约160厘米,体态端庄,雕工细致,整体比例较为匀称。石狮一雄一雌成对,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哲学,雄狮配以绣球象征着掌握权力,雌狮配以幼狮象征着子孙绵延。幼狮足部略残。石狮下面带有须弥座。须弥原来是指佛教中的圣山——须弥山,古印度为了表示对佛的崇敬,将佛像的基座比作须弥山。明代石狮的须弥座较为方正,四周饰有如意云纹。为了摆放美观,人为在须弥座下又加了一个水泥制“工”字形基座。1986年1月1日,金坛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金坛区薛埠镇倪巷村委倪巷村127号西侧(原大会堂门前)
薛埠镇:金坛市辖镇。为江苏省名茶生产基地之一。唐宋时为游仙乡,1946年更名薛埠镇,1949年复改乡,1958年改幸福公社,1959年更名薛埠公社,1983年复置乡,1985年设镇。位于市境西部,茅山东簏,距市区20公里。面积56.1平方公里,人口2.2万。常(州)溧(水)、镇(江)溧(阳)公路过境,薛埠大河源于茅山,经镇中向东汇入丹金漕河通向长江。辖东进、上水、方…… 薛埠镇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