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学政衙署及碑刻
江苏学政衙署及碑刻为江阴市文物保护单位。
江苏学政衙署位于澄江街道人民中路18号中山公园南,顾名思义,就是昔日八府三州考秀才的地方。江苏学政衙署历时292年,有124任学政,规模宏大,设施完备,园内景点众多,因而被称为“江南官署之冠”、“江南第一衙署”。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为江苏学使驻地,随着1904年科举制度废除,学署也走向没落。衙署规制宏敞,屋宇众多,前后共有十三进。衙署前端与大堂相望共有三道大门:前为头门,中为仪门,后为龙门。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攻占江阴,江苏学政衙署毁于战火,同治四年(1865年)重建,头门、龙门、大堂及堂后建筑今均不存。旧的学署十三进格局是按照风水理论中的穿宫九星法营造的布局,坐北朝南。如今的学署遵循原本的布局,在学政衙署古建筑十三进格局中,仪门的雕梁画栋是仅存的古建筑。仪门面阔五开间,长23米,进深五架6.5米,高5.8米,粉墙黛瓦,单檐硬山顶,传统砖木结构,梁枋斗栱均施彩画。其名称,取“有仪可象”之意。《明会典》规定,新任官员上任,必须在仪门前下马,方可入室登堂。仪门南面有三块江苏学政时的碑刻,记录学政考棚以及学政来源历史和督察情况,是研究江苏学政历史的实物资料。这三块碑分别为《重修江阴县督学察院记》、《增修江阴考棚记》、《增建江阴考棚记》。2001年12月江阴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要求重现江苏学政衙署。2002年市政府将学政衙署遗址及学政衙署后花园——中山公园进行改扩建。扩改建的江苏学政衙署从原来的3.05万平方米扩大到7.2万平方米。共分为学政历史文化,生态休憩,游乐活动三个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