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湾山石室土墩墓群
城湾山石室土墩墓群位于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城湾山横亘于太湖西北畔,由黄公山、四顶山、大茅山、老鸦山、庙堂山、腰沿山等十余座绵延相连的山峰组成,最高海拔约 100 米,山体多由黄褐色粗面岩组成。在绵延的山脊及少数山坡之上,排列着众多石室土墩,据考古人员调查统计,上世纪 80 年代时仅庙堂山就分布有十五座,大茅山有二十一座,整个城湾山山区共分布二百座以上。1981年、1985年、1991年、1998 年镇江市博物馆、常州市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武进博物馆先后对四顶山、大茅山、腰沿山、牛头山等山峰的多座土墩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城湾山石室土墩墓的构造基本相似,即先对山体表面进行稍平整,直接在平整过后的地面上建墓。砌墓所用的材料为就地取石,只进行粗略加工打制,因此大小不等、形状不一,有正方体、长方体、片状等。石室土墩墓一般由石室、护坡和封门三部分组成。石室墓口多朝向山顶方向,多垒石于墓口作为封门,也有部分封门砌于墓室内。石室平面呈长方形,部分墓室以石片或小石块铺底,墓壁由石块错缝相叠,石块间缝隙较大,用小石片填充。两侧墓壁上端内收,顶部留有 20~40 厘米宽的狭长槽口,最上铺扁平的大石块作为盖石。石室砌成后,便在周围和上部覆盖土和碎石块,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封土墩。土墩大小不一,高约 2~7 米,直径 10~20 米。城湾山石室土墩墓0-土遗物以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为主,另有少量泥质陶器,仅出土过一件青铜斧。印纹硬陶器主要器形有坛、罐、瓿、簋、盂、豆等,因烧制温度比一般陶器高,陶土中含铁量较高,胎体多呈紫褐、青褐色,少数火候较低而不均,局部称桔黄色。原始青瓷器为灰白色胎,表面施青釉,釉色青中闪黄,多有流釉现象。器形主要有豆、碗、盏、盂等,器内多有螺旋纹。泥质陶数量较少,有黑皮陶、灰陶、红陶三种,器形有罐、盘、钵、纺轮等。印纹硬陶器和原始青瓷器上多饰有几何纹饰,有单一出现的回纹、折线纹、方格纹、席纹、波浪纹、窗格纹等,也有以组合形式出现的折线纹和回纹、菱形填线纹和席纹、菱形填线纹和方格纹、叶脉纹和席纹等。纹饰大都拍印清晰,排列整齐。豆、罐、盂等器形口沿部分的横向“S”纹及肩部的綯索纹系也极具特色。另外,部分印纹硬陶坛、瓿、豆及原始青瓷碗的底部还划刻有形状各不相同的记号。城湾山石室土墩墓群的考古发掘,对石室土墩墓的营造结构、性质内涵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出土的大量遗物,为研究陶瓷器发展史和太湖流域丧葬习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石室土墩墓在环太湖地区广泛存在,从上世纪 50 年代起,就先后在江苏无锡、浙江吴兴等地进行过考古发掘,它们的构造形制、出土遗物与城湾山石室土墩墓群基本相同,建造年代均为西周晚期至战国初期。石室构建的方式与百越族的武夷山崖墓有着较多相似之处,如都在山脊处建墓,都以原始青瓷器和印纹硬陶器为主要的随葬品,器物上多见刻划符号,基本未见青铜器随葬等。太湖地区是夏商周三代时古吴、越文化的交汇区域,因此,城湾山的石室土墩墓一般被看作是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越文化的墓葬形制。1988 年 11 月 7 日,城湾山石室土墩墓群由武进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文物保护点;2008 年 2 月 26 日,由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
雪堰镇: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位于常州武进东南太湖之滨,东邻无锡市,南濒万顷太湖,灵山大佛座落在该镇与马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的交界处。人文景观丰富,常州武进太湖湾旅游度假区正在开发之中。锡宜高速公路、陆马一级公路、锡宜公路贯通全镇,武进港穿境而过,雪堰镇水陆交通极为便捷,是沿太湖经济圈中的重要集镇之一。全镇陆地总面积35.16平方公里,太湖水域1500公顷,总人口3万余人,…… 雪堰镇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