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山墓群
荆山墓群位于徐州东北约20公里的金山桥开发区大黄山镇荆山村,海拔116米。其东靠京福高速公路。南临京杭大运河。荆山顶部及山坡分布有许多汉墓,徐州博物馆曾对部分墓葬进行发掘。2008年为配合--铁路建设,徐州博物馆对铁路拟修路段沿线开展调查,对部分有影响墓葬进行发掘。此次发掘包括墓葬9座(M1-M9)、陪葬坑1座(K1)、建筑遗址一处(F1),均位于荆山主山体东南一座低缓的小山包上。已发掘的墓葬可分为石坑竖穴墓及石坑竖穴洞室墓两大类,其中竖穴墓4座,洞室墓6座(包括1990年发掘的一座)。墓葬多不同程度的被扰乱,出土器物主要为原始青瓷、陶井、灶、磨、壶的组合、铜器、铜镜、铁剑等。坑(K1)位于墓群南部山腰处,呈不规则长方形,长4.1、宽3.8、深0.7米。主要出土有铜质的軎、辖、衡、杠箍等模型车马器。建筑遗址位于整个墓群西南山坡上,依山势而建。遗址中发现由南向北叠压的筒瓦堆积,遗物有塔形构件、瓦当、半瓦、筒瓦和一些长方形块石。根据出土器物及埋葬习俗来看,墓葬群的时代当在西汉的中晚期。另外,墓葬排列主要分为上下两部分,东下坡处主要为石坑竖穴洞室墓,而山顶主要为石坑竖穴墓,综合上述系列葬俗及墓葬排列规律等,可以确定这处墓葬群为西汉中晚期的一处家族墓地。
荆山汉墓位于位于荆山西北坡,当地村民开山采石时发现。1990年8月20日徐州博物馆派员进行清理发掘。该墓为竖穴洞室墓结构,由墓道、洞室、小龛三部分组成。墓道作竖井式,,位于洞室的北侧,呈长方形,长2.8、宽1.38、深6米。墓道内填黄色粉土。图层经散夯,夯层0.20-.030米。填土内出土2件铁臿。洞室为平面为长方形的墓室,平顶,东西长2.8、宽1.8、高1.4米,底部铺有一层厚约5厘米的碎石片。因洞室开凿在片状页岩中,室顶局部塌落。室内发现木质棺具痕迹,范围长2米、宽约1米,棺外髹红漆。在棺木范围内发现大量鎏金铜柿蒂花饰,计150余枚,均属棺上镶嵌物。人骨保存较差仅发现零星的头骨片和以椎骨残片。馆内外出土玉唅1件、铁剑2把、铜镜6面、玉璏1件和大量的五铢钱。小龛位于墓道及洞室西侧,平底,弧形顶,长2.68、最宽处0.6、高0.5米,内置陶器。陶器分实用器和模型器两类,组合为鼎、盒、壶、鈁及绿釉陶瓿、盒形鼎、壶。模型明器堆放于竖井西侧的小龛和竖井内,有陶仓、灶、井、猪圈等。竖穴洞室墓大量流行在西汉中期及以后。此墓中陶器组合明晰,以西汉中晚期的鼎、盒、鈁、壶为主。另从出土的流行于西汉中晚期的日光镜、昭明铜镜及五铢钱币钱文风格分析,推测该墓的下葬年代当在宣帝时期或稍晚。
建筑遗址位于整个墓群西南山坡上,依山势而建,整体呈东北-西南向。建筑遗址中发现由南向北叠压筒瓦堆积,筒瓦叠压在仰置的筒瓦之上,遗物有塔形构件、瓦当、半瓦、筒瓦和一些长方形块石。其中塔形构件一件,泥质灰陶,顶部较平,平底略弧,底中有一圆孔,孔径0.8厘米,底长径4.9、短径4、高6.1厘米。瓦当5件,均残。泥质灰陶,圆形,中间为田字格,周围用双竖线将瓦当分为四区,,每区内为单卷云纹。直径16米。半瓦,残,泥质灰陶,呈长方形。长50、宽40、厚2厘米。背面有菱形纹、米字纹、席纹、拍印纹等纹饰。遗址内还出土有部分铁钉。作为建筑构件的长方形石块,置于房基遗迹的东北部,呈长方形,凿制规整。长73、宽46、厚22厘米。由于建筑遗址的结构被破坏,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大黄山镇: 徐州市鼓楼区大黄山镇 大黄山镇位于东郊,西邻江苏省徐州经济开发区,东部和北部与徐州市贾汪区接壤,206、310国道以及京福、徐连高速公路贯穿东西南北,京杭运河横流镇内,面积44平方公里,人口6.5万人。 辖10个村委会(张庄、可恋庄、坡里、前王、小黄山、西朱、荆山、大黄山、王可乐、狼古墩)。 农业:蔬菜面积4000亩,经济林、生态林4000亩,果树40…… 大黄山镇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