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行宫碑
泰山行宫碑立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地处周大庄村西头路南,东邻周大庄村,北靠周大庄后路,西连丰砀路,南接村民宅。此地位于丰县南部,丰城南郊,地处平原,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洼,但起伏不大,西部为粘土地,东部为砂碱地。东北与套楼乡接壤,东南与岳庄镇交界,西北面和刘王楼乡相邻,西南与安徽砀山县接壤。丰黄公路从境内通过。以农为主,兼搞工副业。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长,气候资源较为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相传,楚汉相争时,刘邦进兵彭城征战途中路经此地,曾在这里住宿吃饭。刘邦夺取天下之后,曾在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亲率部队平叛淮南王英布,在返回长安之时再经此地,于是便将此地“石城”更名为“食城”,以纪念当初的赠饭之恩。五代十国时,已形成较大集市。明崇祯十五、十六年(1642—1643年),在食城相继建成玉皇阁、火神庙、泰山行宫等建筑,烧香拜佛者络绎不绝。泰山行宫,亦称碧霞元君行宫。相传姜太公保大周统一天下,各大小官员及眷属均封神位,泰山顶封让于碧霞元君,碧霞娘娘遂降旨,为西地长安到泰山每500里建一行宫,为其歇间,故名曰泰山行宫。殿内正位供奉碧霞元君,相传是东岳(泰山)大帝之女,被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下嫁西海王,这就是民间传说的泰山奶奶。原行宫内还供奉有夏、商、周三代72个君主和宋代包孝肃、明代海中介。泰山行宫在清咸丰三年(1853)黄河决口时淤于地下,碑于1983年农民在挖红芋窖时挖出,现立于天师府院内保护。泰山行宫碑为青石质,圆首碑,通高2.36米,宽0.72米,厚0.12米,碑座长0.98米,宽0.80米,高0.32米,此碑碑首刻有“泰山行宫”四个正楷字,碑面文字竖行10行514字,碑面剥落严重,大多文字无法辨认。丰县人民政府发(2006)44号文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宋楼镇:丰县宋楼镇位于徐州市西北,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大沙河畔,土地122平方公里,人口9万人,辖32个行政村。两条省际一级公路丰黄路、丰砀路穿境而过,南接310国道和霍连高速公路,距陇海铁路仅15公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水系发达,民风热情敦朴,环境四季怡人。美丽的大沙河、子午河、复新河、苗城河覆盖全镇,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梨花季节,芬芳似雪,引无数游客,…… 宋楼镇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