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县博南古道博物馆
永平县博南古道博物馆位于博南镇花桥村大花桥,占地面积2420.04平方米。相传为博南县衙、后改为普照寺。现有建筑始建于民国初年,由南北厢房和门楼组成,南北厢房为土木结构两层青瓦屋面单檐硬山顶,门楼为砖木结构两层青瓦屋面单檐歇山顶。院内原生长有元梅、明茶、松柏等珍贵植物,如今明茶已毁,元梅和松柏尚存,且枝叶茂盛、长势喜人。民国年间,窦居炎曾为“元梅明茶”题联:“阅历风霜,问尔几生修到此;传来锦绣,有谁千载艳如斯。”2016年1月,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充分收集、整理、展示永平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物证,经省州文物专家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博南镇花桥村原花桥完小经修缮后成为“博南古道博物馆”。
“博南”一词由来已久,为永平的古称。公元69年立博南县,是云南较早设置的县级行政区之一,自古以来就是云南腹地通往保山、德宏、怒江等地的交通咽喉和通往缅甸等南亚国家的交通要冲,古有“西南丝绸之路”的博南古道穿境而过,今有320国道、大保高速公路和在建的大瑞铁路穿境而过,交通区位优越。悠久的历史、良好的区位优势铸就了永平古老而灿烂的历史文化。
博南古道位于永平县境内,涉及一乡两镇,从北斗乡黄莲铺村顺濞桥至杉阳镇岩硐村澜沧江边霁虹桥。始建于汉-清时期,以永平县博南山而得名。西汉时已存在,系“蜀身毒道”的重要部分,该道由大理西行经漾濞、永平两县,越永平博南山过霁虹桥至永昌(今保山市)。途经漾濞县过顺濞桥,进入永平黄连铺上叫狗山过北斗铺、万松庵、杉松哨、梅花铺至永平县城,沿西南到桃园铺上万马归槽,经铁厂、花桥上博南山下杉阳镇,由西山寺过凤鸣桥,沿岩洞上江顶寺过霁虹桥进入保山境。东北向西南横贯县境100多公里。现保存较为完整的石铺路面主要集中在叫狗山、博南山,长约30公里,宽2至2.5米不等,保存有15厘米深的马蹄印。同时也保存有清至民国时重修的大小花桥路面、杉阳镇路面及凤鸣桥,残存拱门“觉路遥远,雄关茸峙”八字等遗迹。博南山海拔2704米,是博南古道最艰难的的一段,因而有“渡博南,越兰津”的记载。博南古道在中国古代交通史上对于祖国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与东南亚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起了巨大作用,是我国交通史的实物见证。1988年2月1日,永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被国务院合并茶马古道公布为第七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花桥村作为西南丝绸之路上的千年古村落,是“蜀身毒道”上幸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遗迹。在千年不曾间断的传承、发展进程中,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博南古道、大花桥古村落、古县衙、元梅、古税司等众多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拥有古道文化、马帮文化、宗族谱牒文化、饮食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厚重的不可多得和复制的遗产是花桥独具魅力的文化优势。2012年12月,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联合将花桥村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博南古道博物馆设立在花桥村博南古道旁,坐拥优越的地理位置,往来参观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悠悠古道的沧桑历史,亲自去触及那些古道上的传奇故事,走进大大小小的村镇、古迹,更加深入立体地了解永平悠久的历史文化。
博南镇:博南镇成立于2005年12月,由原老街、曲硐两镇撤并而成。位于永平县境中西部,是县城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辖区东邻北斗彝族乡和龙街镇,南接厂街彝族乡,西靠杉阳镇并与保山市、云龙县隔澜沧江分治,北连龙门乡。全镇土地总面积466.3平方公里。地处昆明至畹町和大理至保山的中间地段,昆畹公路和大保高速公路自东向西穿境而过,东达大理,西至保山,经大保高…… 博南镇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