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南省 > 文昌市旅游
潭牛人民革命纪念园

潭牛人民革命纪念园

据《文昌潭牛人民革命纪念册》记载:潭牛是文昌县共产党组织的主要创始人周逸烈士和人民解放军将领符确坚将军的故乡,1926年就建立起共产党组织,组织农民协会,成立农民自卫军,长期坚持开展革命斗争,为琼崖革命二十三年红旗不倒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从1927年8月的土地革命到解放战争时期,潭牛地区就有周逸烈士、民族英雄江祥凤等380多位烈士为革命事业牺牲。1941年7月4日,琼崖独立总队第一、第二支队在吴克之、陈石、马白山、符哥洛的指挥下,在大昌乡美德村和潭牛墟以及琼山县大致坡墟的三个日军据点之间伏击日军,击毁日军车两辆,歼敌60余人,缴获武器一批,迫使日军撤离美德据点。1942年9月第二支队在竹崀桥伏击日军,击毙日军官兵40多名,击毁军车两辆,缴获机关枪2挺、长-30余支,取得战斗的重大胜利。

潭牛人民革命纪念园位于文昌市潭牛镇潭牛墟西部、文昌至海口公路旁,由马白山、郑章、林泉等老干部组成的筹建委员会在海南省民政厅、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和文昌县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发动社会各界捐资60万元,于1992年5月动工兴建,1993年8月竣工。纪念园坐西朝东,占地面积6000余平方米,主要由大门、英烈雕像、璧廊、纪念亭、英烈馆等建筑组成,是文昌市建筑规模较大的革命纪念园。

园门为钢筋水泥结构,四柱三开间,顶部重檐,用绿色琉璃瓦装饰,屋脊和屋檐为黄色瓦当,檐角上翘。门额正面镌刻时任国务院侨办主任林修德题写的“潭牛人民革命纪念园”,背面镌刻曾任中共海口市委常委兼副市长林泉题写的“碧血丹心,浩气长存”。

园中部有符确坚将军和周逸烈士1米高的半身汉白玉石雕像,形制相同,石像基座长1.8米,宽l米,高2米,正面分别镌刻“符确坚将军”、署“杨得志题”和“周逸烈士”署“谢飞题”,背面分别镌刻符确坚将军简介和周逸烈士生平。

石雕像两侧分别建有符确坚将军纪念亭和周逸烈士纪念亭,纪念亭南、北侧分别建有一个壁亭,西面壁亭壁上镌刻“潭牛人民革命纪念园暨周逸烈士、符确坚将军纪念亭筹建简介”,东面壁亭壁上镌刻“捐建潭牛人民革命纪念园暨周逸烈士、符确坚将军纪念亭芳名录”。

纪念园西侧为主要建筑——英烈馆。馆中间题写潭牛地区革命烈士芳名录和题写“潭牛人民革命斗争简史”。

英烈馆与石雕像中间建有325平方米的清水湖,湖的两侧分别建有一个长8米、高3米的壁亭,壁上镶嵌大理石,镌刻着少将马白山、陈青山和老干部谢飞、林修德、符荣鼎、郑章等17人的题词。马白山少将的题词为“革命精神代代相传”,陈青山少将的题词为“烈士光辉业绩永照人间”。谢飞的题词为“革命烈士精神永放光芒”,林修德的题词为“南国人民缅怀英烈”。

周逸(1902-1927),文昌县潭牛镇文郎君村人,原名周德一,又名周庆昌。童年在家乡读书,1919年考进府城琼崖公学,1921年转回文昌中学读书。1924年毕业后考进上海华东大学预科,后转读上海大夏大学政法系,参与琼籍学生组织“上海琼崖青年社”,创办《琼崖青年专刊》。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2月,以国*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身份返回海南开展农民运动;3月,同一批从上海、广州等地派回文昌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创立第一个中共文昌县支部(党、团支部),被选为书记;4月,党、团支部分别设立时当选为党支部书记;6月,参加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共琼崖地方委员会委员兼农民部长;稍后兼任琼崖高级农民军事政治训练所副所长,协助农军司令兼所长冯平培训琼崖各县的农民运动骨干,作出了重要贡献。1927年7月,被派往乐会县开展武装斗争,在嘉积镇附近执行任务时与敌巡逻队遭遇,在战斗中壮烈牺牲。1992年5月在潭牛镇建设“潭牛人民革命纪念园”时,将烈士遗骨安放在“周逸烈士纪念碑”碑座下。

邻近的文昌市旅游景区
走遍文昌市

>>宝芳人民革命纪念园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