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道崩城址
乌兰道崩城址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乌兰道崩城址位于鄂托克前旗,年代为唐,类别为古遗址。2006年9月4日,被公布为第四批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乌兰道崩古城遗址,位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敖镇乌兰道崩嘎查乌兰道崩庙旧址所在地。古城地处一南北狭长的草滩地的中心地带,古城周围有新月形沙丘。
古城平面形制城呈长方形,正南北向(0°),残垣东西358米,南北410米,今残高最高处4米,宽6米。西、北墙均被沙压。城墙夯筑、夯层8~10厘米,夯窝直径8~11厘米。南城门瓮城,东墙由南向北210米处有一豁口,可能为城门。北墙破坏严重,看不出城门。文化层厚达1米左右,土质较硬。东墙以北边缘陶瓷片散布较多,器型有罐、瓮等,质地为泥质灰陶片,均属唐代遗存。
根据现阶段研究结果,乌兰道崩古城为唐“六胡州”城址之一。
根据文献:六胡州是唐初为安置迁入黄河河套南的突厥降户而专门设置,其居民主要为昭武九姓。《新唐书?地理志》关内道宁朔郡条记载:调露元年,于灵,夏南境以降突厥置鲁州、丽州、含州、塞州、依州、契州,以--为刺史,谓之六胡州。长安四年,并为匡、长二州。神龙三年置兰池都督府,分六州为县。开元十年复置鲁州、丽州、契州、塞州。十年,平康待宾,迁其人于河南及江、淮。十八年复置匡、长二州。二十六年还所迁胡户置宥州及延恩等县,其后侨治经略军。至德二载,更郡曰怀德。乾元元年复故名。宝应后废。元和九年于经略军复置,距故州东北三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