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劢墓
彭劢墓位于开慧镇报母村塔(原属白沙乡)的一小包上,四周为连绵山丘。墓坐北朝南,由土冢、土围、墓碑组成。墓围长5.2米,墓宽3.6米,占地10平方米。主碑为麻石,高1.2米、宽0.5米,上刻抗日名将宋希濂所题“抗日将领彭劢之墓”。耳碑高0.9米、宽0.44米,为青石墓志铭,左边耳碑上刻“德高望重、光照后人”8个大字及立碑人、立碑时间,右边耳碑载彭劢将军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迹。墓后另立大型青石碑,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腾冲县委员会所撰《彭劢将军碑记》。铭曰:
横暴倭寇,陷我腾越,人民涂炭,两年四月。
彭劢将军,挥师腾北,战略远筹,交飞雨雪。
联合土司,军民团结,敌后游击,犁庭扫穴。
马面关前,伏尸洒血,迂回包围,顽敌胆裂。
攻克来凤,寸土寸血,盟军赞颂,哀鸣夷贼。
战功卓著,史料详列,今昭公理,还我清白。
追思往迹,书此片碣,千秋万代,享祀丰碑。
彭劢(1910-1952),报母村塔山人。出身农家,曾就读长沙师范,北伐时投笔从戎,先后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七期、陆军大学十五期学习。参加1932年上海“一·二八”抗战,在宋希濂旅任连长。淞沪会战时立有战功,升任团长。1941年初任陆军五十四军预备二师参谋长。
1944年5月,彭劢任副师长,挥师直捣缅境鸠谷,与英国驻印远征军在芒友胜利会师,获得盟国最高奖励——美国罗斯福军工团勋章。
1946年彭劢调国防部第五厅,后调新疆。1948年冬,任宋希濂14兵团少将参谋长,次年卸职回镇务农。朝鲜战争爆发后,彭劢把军俸黄金二十两,连同夫人首饰,共计30两黄金,捐献给国家购买飞机大炮,支援志愿军作战。1952年“镇反”,彭劢因宋希濂派遣特务之罪名被捕,4月被枪决,时年42岁。其被捕消息传至中南局领导陶铸、王首道、金明同志时,他们立即批示:“要区别对待,从轻发落。”但传到当地时,已晚40个小时,痛留永久叹惜。至1992年平反昭雪。
彭劢将军是远征军抗日名将,为抵御外侮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湖湘士风的优秀代表。彭劢墓是其留给世人的最后实物,在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方面,有重要意义,年2014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