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燕子埠镇 | 隶属:邳州市 |
行政代码:320382122 | 代码前6位:320382 |
行政区域:江苏省 | 地理分区:华东地区 |
长途区号:0516 | 邮政编码:221300 |
车牌代码:苏C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77.2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3.1万人 |
人口密度:402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6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因村东、南各有一条垄子,其形状如燕子,故得名燕子埠村,因驻地燕子埠村而得名。
荣誉排行:
2022年1月,燕子埠镇被命名为第四批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街道)、村(社区)。
2020年1月,江苏省爱卫会命名燕子埠镇为2019年度江苏省卫生镇(村)。
基本介绍:
邳州市辖乡。江苏省粮食生产基地。1953年为十六区,1957年建燕子埠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位于市境西北部,距市区40公里。面积77.2平方公里,人口3.1万。棠台公路过境,310国道从乡南境通过,车台公路从乡东境通过,北部伊家河通京杭运河。辖燕子埠、韩寺、徐洼、东佛头、西佛头、东棠棣埠、西棠棣埠、茅寺、扒山、徐庄、尤村、大吴、小吴、黑山、刘官庄、石韩、陈黄楼、范庄、花山、郭庄、岗子21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花生,花生产量居邳州市第一位。石灰岩、白云岩储量大,地下有钛铁矿,所产大理石明朝时就是贡品。寨山奶奶庙摩崖石刻记载康熙七年鲁南大地震情况,是世界罕见的地震文物。尤村
历史沿革:
1957年设燕子埠乡,1958年设立燕子埠人民公社,1983年设燕子埠乡,2000年4月设燕子埠镇。
因村东、南各有一条垄子,其形状如燕子,故名。…[详细]
早年村里郭姓居多,而得名。1949年属山东省兰陵县。1953年9月划归邳县。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称郭庄大队。1983年村改制称郭庄村民委员会至今。…[详细]
以林南花山子取名。1949年属山东省,1953年划归邳县,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属燕子埠人民公社花山子大队,1983年乡村改制称花山子村民委员会至今。…[详细]
由寨山、鹿庄名各取一字而来。1949年属山东兰陵。1953年划归邳县。1958年称范庄大队和岗子大队。1983年改称范庄村和岗子村民委员会,2001年…[详细]
陈黄楼村是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燕子埠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始为庄姓地盘,因庄姓财主犯罪,土地被收为官地,后刘姓居多,又称刘官庄。…[详细]
因驻地靠黑山而得名。1949年属山东兰陵县,1953年划归邳县。1980年称燕子埠公社黑山大队。1983年改称黑山村民委员会,2001年区划调整,沿用…[详细]
吴姓建村时,与大吴村相比较小,故称小吴。…[详细]
初建时村大,吴姓居多,故称大吴。1949年隶属山东兰陵县,1953年9月划归邳县。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称燕子埠公社大吴生产队。1983年乡村改制称大…[详细]
原地址在青龙山西,后因陆续搬迁到青龙山南,故称尤(游)村。…[详细]
扒山村位于扒山北麓而得名。1949年隶属山东省兰陵县二区。1953年划归邳县之后隶属十六区、十五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称改称燕子埠公社扒山大队。1…[详细]
茅寺村是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燕子埠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据明永乐六年,山西迁民至此定居,村后有莲花山,山上长满棠林,故称。…[详细]
据南朝梁武帝善结佛缘,在此设东西佛房两处,以供行脚乞食头陀僧人食宿,故称。…[详细]
早年因徐姓始居,且此处地势低洼,故称。1949年隶属山东兰陵县,1953年9月划归邳县。1980年人民公社化时称徐洼大队,1983年称徐洼村民委员会,…[详细]
“韩寺”,原名“兴国院”,始建于隋唐年间,后更名为“韩寺庙”。…[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