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宝口镇 | 隶属:惠东县 |
行政代码:441323120 | 代码前6位:441323 |
行政区域:广东省 | 地理分区:华南地区 |
长途区号:0752 | 邮政编码:516334 |
车牌代码:粤L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46.8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6000人 |
人口密度:41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个社区、12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因宝口政府驻宝口圩,以驻地取名。
荣誉排行:
2022年10月,2022年淘宝镇名单发布,宝口镇上榜。
2022年1月,广东省乡村振兴局确定宝口镇为2021年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创建单位。
2021年10月,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2021年淘宝镇名单,宝口镇榜上有名。
2021年6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宝口镇人口数量为.6万人,位列惠东县各镇(街道)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3位。
2020年9月,阿里研究院公布2020年淘宝镇,宝口镇榜上有名。
基本介绍:
惠东县辖镇。1950年属惠阳县第二十一区,1958年建宝溪公社,1963年并入高潭公社,1977年从高潭公社分出建宝口公社,1983年改宝口区,1987年改宝口乡,1990年设宝口镇。位于惠东县东北部,西枝江上游。面积146.8平方公里,人口0.9万。公路西南通县城平山。辖塘南、大围、新华、井湖、联和、龙坪6个管理区。农业主产水稻、蔬菜、水果。盛产竹子、木财。水能资源丰富,有小水电站4个,装机容量1600千瓦,有4500千瓦水能资源街开发。有钨、绿柱石、铅锌、矿、煤矿等。本镇属革命老区,三家村和龙水村为革命红色根据地,大围、大友等三十一个村为解放战争游击根据地。
历史沿革:
1950年冬,宝口属惠阳县第廿一区。
1958年,成立宝溪公社。
1963年,并入高潭公社。
1977年,从高潭公社分出成立宝口公社。
1983年,废社设区。
1986年冬,撤区建乡。
2006年4月,原马山和宝口两个镇合并成宝口镇。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地处宝溪河出口,原名宝溪口,后简称宝口。1987年3月,依据惠东府函﹝1987﹞22号文的批复,称宝口居委;2002年,依据粤民基〔2002〕5号文…[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居委会设在大和圩村,以驻地取名。1963年与塘田、下埔合并为大队;1974年分出大和大队;1984年与塘田、下埔合并为大和乡;1987年撤乡析出为大和…[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塘南、南龙合并,两地各取一个字,得名塘南村。1950年,称塘南村;1951年12月,属惠阳县第二十一区(区府设在公梅),称塘南小乡;1954年,改称塘…[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庄座落在赖坑嶂山麓宽广地带,四面环山,得名大围村。1951年12月,属惠阳县第二十一区(区府设在公梅),称大围小乡;1954年,称大围高级农业生产…[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为纪念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立,由石磜村更名为新化村。1950年,坪上、黄豆坪、中心等村联合称新化村;1951年12月,属惠阳县第二十一区(区府设在公梅)…[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四面高山围绕,下雨时雨水齐集,似客家人房屋的天井,得名井湖村。1950年,属惠阳县多祝区,称井湖村;1951年12月,属惠阳县第二十一区(区府设在公梅…[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属井湖,合作社时与井湖分开独为一个大队,寓意“树新风尚、联合正气”,故名。1950年,坑口、坑尾、坜坑合并称联和村;1954年,改称联和高级农业生产…[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绕村庄的主山脉高低起伏,山脉下中心地带有一平地,状似盘龙,故名。1950年,称龙坪村;1951年12月,属惠阳县第二十一区(区府设在公梅),称龙坪小乡…[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辖区中心有一座山,形似一匹马,得名马山村。1931年8月,属惠阳县多祝第三区,称马山乡;1951年12月,属惠阳县第二十一区(区府设在公梅),称马山小…[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三姓共村,古人称“三家村”,后寄兴隆之意,更名兴家村。1951年12月,属惠阳县第二十一区(区府设在公梅),称兴家小乡;1955年,称兴家农业社;19…[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位于乌禽嶂山脉左边山坑,故称此地为左坑村,“佐”与“左”谐音,后改称佐坑村。1870年,属升平社堡(为内外管理司巡检管理),称左坑小村;1931年8…[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由五个分散居民点合成一村,得名五一村。1955年,称五一农业社;1958年底,与佐坑合并称佐坑大队;1961年,从佐坑大队析出称五一大队;1963年2…[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处耕地平整,面积大,灌溉便利,村民种稻禾产量高,年年丰收,故名。1951年12月,属惠阳县第二十一区(区府设在公梅),称禾多小乡;1955年,称禾多…[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旧时杨氏在此垦荒开基,有感国泰民安,村民和睦相处,取国和二字为名。1955年,称国和农业合作社;1958年,改称国和大队;1984年,与禾多合并称禾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