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海曙区 > 洞桥镇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洞桥镇文化旅游景点

惠明桥

惠明桥位于洞桥镇洞桥村西首,东西向横跨在南塘河北岸与仲夏港支流的汇合处。该桥始建于唐,宋治平年间(1064-1067)倾圯,明正统五年(1440)重建,清同治七年(1868)再修,系石结构双孔石拱桥。全长20.5米,宽29米,桥面两侧各设栏板十四块及望柱十六根。两头桥堍置抱鼓石四只。东堍有踏跺十级,西堍八级。南侧正中栏板上端横额书“惠明桥”正楷大字,边款竖刻“同治戊辰至秋里人重建”等小字。桥洞两孔之间镌有伸出的龙首。桥西堍花园巷东侧外墙上有直立石碑四块,其中一块为明正统五年碑,碑额为“重建惠明桥记”。惠明桥,作为古鄮县治通向明州府水陆通道第一桥,至今还留有两个原通航官船的圆形桥孔,直径宽达8.3米。这座古桥,虽经宋明两代的修建,但其

洞桥

洞桥位于宁波市海曙区洞桥镇洞桥村桥街自然村与下段自然村之间南塘河上,据《鄞县通志》记载,始建于宋建隆年间,现建筑为清代建筑。该桥东西向横跨于南塘河上,为单墩双孔木廊桥。 洞桥平面呈H状,木质桥面长24.43 米,宽6.31米,桥面上设廊屋七间,抬梁结构,南北进深五架梁,前后双步,整座桥梁以“工”字形单檐悬山顶建筑。中心廊内东西两侧各设木质桥凳与护栏,北廊面阔三开间,进深四架椽,内设石凳五条,明间施石阶与村道及桥面相连,南廊无石凳东侧设桥屋、土地堂,廊中施三级石阶与桥面相连。桥墩呈船型,尖锐方于迎水面的西端,结构稳固,设计科学。桥北有桥亭,现为村老年活动室。 洞桥历史悠久,结构稳固,建筑科学,是古代建桥艺术的结晶,对研究当地交通发展及

全祖望故居

全祖望故居,清代建筑,位于洞桥镇沙港村全家。故居座西朝东,为一排五间楼房。整个建筑通面宽19.70米,进深10.60米,中间客厅,面宽4.90米。两边住房均宽3.40米,屋顶硬山造,南面檐口,发戗翘角。故居西侧原有朝南三开间全氏祖堂一进,今堂已圯,留有堂匾“齿德堂”一块,据当地老人反映:该故居乃谢山公旧宅。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鄞州区人。清代著名史学家,乾隆元年进士,一生伉直,很有节气。在学术上推崇黄宗羲,著作有三十多种,四百余篇,主要作品收入在《鲒鲚亭集》,此外还续修《宋元学案》,校注《水经注》、《困学纪闻》,续选《甬上耆旧诗》等,均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2007年被公布为鄞州区第八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

乌金碶

乌金碶位于海曙区洞桥镇上水碶村东侧,唐太和年间由鄞令王元玮所建,宋元祐六年(1091)重修,嘉定十四年(1221)又修,民国十三年(1924)邑绅朱炳蕃、张传保又出资对其进行了修缮。现存碶长14.9米,碶桥宽2.75米,共5孔,孔距2.8米,闸门在石槽的基础上又用钢筋混凝土加固并采用平板闸,螺杆式起闭装置。该碶位于它山堰下游,是唐代时它山堰引流排洪的第一道配套设施,自建成迄今一直承担着阻洪蓄淡的作用,原碶孔尚能通船,但在民国维修时改为水泥闸,目前该碶保存状况良好。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资料提供:海曙区文管所

百梁桥

乍见百梁廊桥,无不为这座保护完好气势磅礴的古桥而激动,廊桥似一条黑色巨龙,横亘在宽达百米的鄞江中游,即鄞县洞桥乡蕙江村。鄞江,古称小溪江或兰江,起自“四明锁钥”的鄞江镇,经过百梁廊桥与奉化江会合后流向三江口。从东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至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在长达421年的历史中,鄞江镇曾是古明州?县的县治,管辖慈溪、鄞县、奉化、象山、翁山(定海)5县。唐代神龙元年(705年)在小溪江畔的蕙江村,建造了一座用十多只船连接在一起的“浮梁”,这座活动的浮桥成为古代?县与浙南联结的重要通道,船桥北堍的圣寿寺则成为往来行旅的歇宿场所,至今圣寿寺内的唐代会昌四年(公元833年)刻的尊胜陀罗尼经幢,还保存在宁波市天一阁,一节经幢顶部的石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