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宝山位于镇海城区东北三里之甬江口北岸,南濒甬江,北临东海,与南岸金鸡山隔江相望,形成天险,历史上被誉为《浙东玉门关》。招宝山本名候涛山,又名鳌柱山。因山外波涛汹涌,旧有《虎蹲涛吼》一景,文人雅士,结伴登山听涛,故曰候涛。山上原有《插天鳌柱塔》,因又名鳌柱山。后来因为《当海口,商舶所经,百珍交集,因以招宝名之。》(招宝山志)招宝山原由前山(称大招宝山)、后山(称小招宝山)和山下宫祠三部分组成,占地约37公顷。1974年建设镇海港,后山(15公顷)被炸平利用,辟为煤码头;旧时山下宫祠,早已湮没无存。1980年整修招宝山时,仅存前山,约22公顷。山巅宝陀寺,几经战火,仅存圆通宝殿;明代为抗倭建造的威远城,也成了残垣断壁。旧时所谓《鳌柱插
镇海地处东海之滨的甬江口,素有“两浙门户”,“海天雄镇”之称,是我国东南沿海人民抗倭、抗英、抗法、抗日的主战场之一,具有丰富的海防历史遗址。镇海口海防历史遗址集中分布在甬江入海口,不到二平方公里南、北两岸的范围内。镇海口的海防历史遗址内容齐全,自成体系,是我国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海防遗址。镇海口海防遗址,包括甬江北岸镇海区招宝山的威远城、明清碑刻、月城、安远炮台,梓荫山的吴公纪功碑亭、俞大猷生祠碑记、泮池(裕谦殉难处)、吴杰故居等八处;甬江南岸北仑区的戚家山营垒、金鸡山瞭台、靖远炮台、平远炮台、宏远炮台、镇远炮台等六处。南北两岸合计共十四处。这些海防遗址,是中国人民热爱祖国,不畏-,抗御外侮,自强不息的历史见证。戚家山营垒在戚家山山顶
镇海后海塘,东起巾子山麓,西北至俞范嘉燮亭,全长4800米,宽3米,高9.9米至10.6米,为夹石层石塘。东段1300米为“城塘合一”部分。镇海城北面海,为防海潮冲击,唐时海边曾有泥塘之筑,后圯。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县令唐叔翰动员民工修建石塘,石塘筑法仿钱江塘。嘉定十五年(1222年),县令施延臣和水军统制陈文率工役继续修筑,在塘上建“永赖”、“海晏”两亭。使塘全长达一千四百八十二丈五尺。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防倭寇侵犯,在拓建卫城时将北面1300米城墙与石塘相连,负塘而筑,后毁。万历元年(1573年),在新建已毁的北面城墙时,除加固石塘外,又将新建城墙紧贴石塘南面,使用城塘并联,以增加城塘厚度与牢度。由于海潮冲击不
鼓楼又名镇海楼。位于镇海区招宝山街道境内,东濒镇海中学,南临镇海古濠河,西接镇海龙赛医院,北连鼓楼广场。是古县城军事建筑的一部分,主要用于瞭望和报时,为当时城中较高的建筑物。鼓楼,始建于明洪洪武年间。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防倭寇及海盗入侵,信国公汤和拓建定海卫。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定海卫指挥使刘澄为便于观望军情,筑现鼓楼。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重建。楼内设置更鼓、铜钟、漏壶(古时一种计时器)等计时、报时设施,每天按时辰击鼓报时,使城内外军民得以知昏晓、时作息。还榜示四时节候于楼上。楼下为拱形通道,以2米长弧形条石砌成拱顶,离地5米。通道南北洞门各勒石额,南书“朝宗古迹”,北书“东南屏翰”,以记传说中宋高宗南渡时“秉
朱枫烈士纪念楼朱枫烈士纪念楼,原为朱家花园,名曰憩园,建于民国,系著名烈士朱枫故居。朱枫,女,(1905—1950年),0党员,曾在0华东局驻沪工作,在1950年6月10日震惊世界的“台湾大-案”中在台北被-台湾当局枪决。1983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朱枫(朱谌之)为革命烈士。朱枫早在宁波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参加了-;抗战开始,又组织青年,开展救亡运动;1938年日寇入侵镇海,她与丈夫一起奔赴皖南新四军。她变卖家产支持革命事业。1944年,奉调到沦陷区上海进行地下工作被捕入狱,经受住了日本宪兵的残酷拷问,获释后加入了中国0组织,又奉命到香港从事情报工作。1949年5月上海解放,在香港正准备回沪与丈夫、女儿团聚的朱枫,突然接到上
傅宅(傅乾月房),原为汪伪上海市长傅筱庵故居。建于1922年,为典型的民国时期中西合璧优秀建筑。1999年被公布为宁波市“十佳”近现代建筑。2000年12月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傅宅,座北朝南,占地面积2008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二层框架结构,5间2弄4厢房,走马楼四合院,外观带有欧式古典风格造型。两边较高的硬山顶,有法国路易十三式样的印迹,中间大门和边门的石式较为复杂。一层和二层楼层分界处有不连续的出挑叠涩装饰带,外墙面料用的是水泥沙酱,牢固如旧。大门内是两层走马廊,下层廊用的是连续券做法,石质为梅园石的柱子,做工颇为细致。柱头是科林斯桩式的毛茛叶和爱奥尼克式的涡卷组合。上层廊柱栏杆式扶手高度自然,分成两段,上段圆
徐宅,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现为镇海区委机关办公场所。位于招宝山街道境内,东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海口海防遗址吴杰故居,南临城河路,西靠镇海中医院,北接镇海区人民大会堂、区文化馆。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39平方米。主建筑为3间2弄木结构和钢混结构相间的楼房1幢。屋面平脊覆以平瓦,两堵山墙挑出屋脊,系悬山顶式。外墙粉刷混凝土,拉有大块横线条,与窗楣挑出披水,似乎西式风格。檐木盾与二楼阳光为钢混浇制结构,立体形廊柱显得庄重,地坪用拚花地砖铺装,围以铁铸图案栏杆,通埭玻璃移窗,可谓西洋风度。内室铺装企口地板,上顶置有塑图泥海,室内安装壁炉,还有抽水马桶,为当时镇海最新式的居住设施。正楼前庭花坛一座,时称徐家花园,面
孔庙大成殿,位于镇海中学内。始建于北宋雍熙二年(985年),名“先圣殿”,毁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庆元六年(1195年)于原址重建,更名“大成殿”。嗣后配大成门、明伦堂、杏坛、泮池等,统称孔庙或文庙。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遭毁,县令丁鸿阳又重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盛炳纬等集资大修。1937年邑人捐资落架重修,改为钢筋混合土结构。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在镇海口之役期间,守士将领常集于此殿商议军务大计。抗战胜利后,镇海中学利用孔庙复课。“文革”期间改作工厂车间。1989年大修。2000年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殿东西广29.7米,南北深20.1米,占地面积626平方米,建筑面积459米。为五架前后双步梁结构,重檐
在镇海区镇海招宝山、镇海后海塘一带。系钢砼军事掩体,现存数量8只,保存较好。这批军事掩体(俗称雕堡),于一九三六年秋,宁波防守司令部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入侵,根据民国政府国防部门制订的《宁波区海防设备实施计划》要求,在镇海构筑的。一九四一年四月十八日,日本海军陆战队为进攻宁波,派兵在镇海招宝山紫竹林一带强行登陆。守军暂编三十四师一团一营官兵奋勇抗击。鏖战过午,日军伤毙逾百,终于败退。守军官兵伤亡二百余人,营长戚威良在此阵亡。翌日,日军主力大举进犯。守军三营九连依山顽强抗击,终因众寡悬殊,弹尽援绝,伤亡殆尽,招宝山失守,县城陷落。掩体弹痕累累,见证了当年抗战之激烈,也提醒人们:安乐毋忘忧患。2005年5月25日这批抗日碉堡被镇海区人
朱仁房大屋建于清光绪年初。位于镇海区招宝山街道鼓楼西路,东接镇海古濠河,南频镇海人民公园,西临镇海招宝山街道中山小区居民住宅楼,北与镇海龙赛医院、镇海名胜古迹鼓楼遥遥相对。占地面积1540平方米,建筑面积1522平方米。宅院系前后二进,左右厢房,边楼互为相连的二层5间2弄木结构建筑。楼、厅、廊轩的拱木、雀替以及门窗、枢伏,木雕造型玲珑别致,漏窗、砖雕镂刻精细。在东侧沿镇海古濠河建有凉棚埠头,驳砌条石护岸,富有江南水乡民居风格。在城区民居古建筑中少见。1994年被辑入《中国传统民间建筑》刊载。2000年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朱枫故居位于宁波市镇海区招宝山街道,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年代为民国。2023年6月2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朱枫故居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