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海山古驿道由峰合村古道、泉丰古道、龙凤寺古道 3段组成。 峰合村古道,位于陆良县板桥镇白塔村东侧 800米陡石坎山上。古道依山势而筑,呈东西走向,东起陡石坎山脚,西抵陡石坎山顶。全长 1400米、道宽1.45~2.4米不等,石灰石块铺筑。由于长期商旅、马帮往返行走,古道石铺路面踩踏较为光滑,并遗留1~4厘米深浅不一的马蹄印迹。泉丰古道,位于陆良县马街镇泉丰村截坡山和老尖山之间,距泉丰村10千米。古道呈东西走向,东起老尖山水库,西抵山顶。全长2500米、道宽1.1~2.1米,石灰石块铺就。现存路面马蹄印随处可见,最深达4厘米。龙凤寺古道位于陆良县三岔河镇寺脚村龙海山与鹦鸽山之间。古道呈东北—西南走向,起点龙凤寺鹦鸽山脚,终点鹦鸽山顶
位于陆良县板桥镇石坝村委会东北600米处普山河下游。坝占地面积137.6平方米。石坝为石灰岩条石筑成,坝成弯弓形,弓背向下游。坝全长41.7米、高2.25米、底宽3.2米、顶宽1.7米。筑坝石料大多数为长0.8~1.3米、宽0.4~0.6米、厚0.3~0.5米方形石块。修建石坝时,没有开挖地下基础,直接在河底的石灰岩基岩面上砌筑,用石灰膏捉缝。坝南岸有2道闸门:一道为溢洪道,另一道为用于引水灌溉。现存石坝共有5层,坝外侧从底层向上逐层收缩。为防止石坝被石墙寺水库的水淹没或防止个别人到坝上取石建房,1988年,石坝村办事处组织人力,在原坝顶加垒上一层条石,以保护古石坝。石坝具体建筑年代不详。据《陆良县地名志》记载,古时此地有石坝一座,
白塔内古城位于陆良县板桥镇白塔村委会内古城村南50米处。古城又称小堡废城,分内城、外城。外城已毁,现仅存内城,内城也称“小紫禁城”,长方形,残存城墙4段。据清乾隆《陆凉州志·古迹》记载:“小堡废城,治东北四十里,乃帖木儿所居,四面水绕,河阔堑渊难渡。昔沐英擒帖木儿即此城也,故垒犹存。”据悉,当地农民在古城址内耕作时曾出土过基石、瓦片等建筑构件,未曾收集。白塔内古城是元代城址,对研究元代陆良历史沿革、城池建设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2013年5月,曲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俗称大堆子,亦称梁堆墓。位于陆良县板桥镇石坝村委会蔡石坝村及郑石坝村之间。共有大型封土墓 5座。封土均为黄色黏土,夹杂少量沙土,土质细腻,有黏性。2009年 11月,陆良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分别将墓葬依次编号为 1~5号梁堆墓。1号梁堆墓,位于陆良县板桥镇石坝村委会蔡石坝村西偏南 800米黑土凹子处。墓为圆形土丘。封土直径21.1米、高 5米,占地面积 350.8平方米。墓堆表面为杂草,四周均种植桉树。2、3号梁堆墓,位于陆良县板桥镇石坝村委会蔡石坝村西南 1000米处袁家坡。墓均呈圆形土丘,有封土。2座墓之间相距 3米。2号墓直径 11.8米、残高 5米,占地面积 110平方米。墓顶部封土层有被挖痕迹。封土为黄褐色黏性土,夹杂
河东堡火葬墓群地点:陆良县板桥镇保护单位级别: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板桥白塔至河东堡乡村道路以东的菜地为界。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外延30米为界。
位于陆良县板桥镇旧州村委会旧州小学内。建筑坐北向南,现仅存山门殿,占地面积60平方米。山门殿为单檐硬山顶穿斗式土木结构建筑。3开间,通面阔10米、进深5米。檐内外及脊檩下均设“一斗三升”斗拱装饰。据刻立于清康熙时期的报恩寺常住碑记载,报恩寺是陆凉州治梵刹,开自唐,宋鼎盛,元、明制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报恩寺收归国有,在内设旧州小学。原建筑及塑像被毁,仅剩山门改为小学大门。报恩寺建筑用材粗大,斗拱制作古朴典雅,梁架结构保持了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为研究明代建筑风貌及当地宗教习俗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佐证。2013年9月,陆良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陆良县板桥镇旧州村旧州小学内。碑为青砂石质,半圆--方形。高2.15米、宽0.68米、厚0.28米。碑额呈半圆形,额上部中间线刻太极图案,额中部篆书题额“报恩寺常住碑记”7字,左右浮雕龙凤图案,周围浮雕云纹及装饰图案。碑座为长方形须弥座。高0.5米、长0.94米、厚0.4米,座中雕2朵莲花。碑身下部已全部泐剥,文已无从考证补全。碑上半部分字体保存完好,楷书,左书直行,凡22行,行10~55字不等,书法工整秀健。碑立于洪化元年,即清康熙十八年(1679),记述了报恩寺历年住持高僧、施主、善信捐赠的寺产名录。其中,碑记中涉及有关地方官员、年代,如流官知州、吏目、学正,特别是“土官资谟”“洪化元年”“耆善李存孝”等记载,对研究明、清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