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西省
>
忻州市旅游
忻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301、
忻州泰山庙
泰山庙,位于忻府区秀容街道西街村财神庙巷18号。坐北向南,东西33米,南北63.6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明清时代遗构。中轴线上现存有照壁一座,系砖雕建筑,长9.2米,高5米,厚0.9米。大殿一栋为明代所建,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七檩后廊式构架,斗栱三踩单昂。右侧鼓楼一座,十字歇山顶,为清……
302、
西松彰关帝庙
西松彰关帝庙位于原平市苏龙口镇西松彰村中。坐东面西,东西长24米,南北宽22.8米,占地面积547.2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据梁架题记,清乾隆三年(1738),乾隆五十四年(1789),光绪十二年(1886)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一进院布局,中轴线建有山门、正殿,东西有龙王殿、财神殿和钟鼓楼……
303、
峰台梁遗址
峰台梁遗址,位于五寨县砚城镇周家村东南约200米处。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为800米,分布面积约80万平方米。遗址处于临河台地上,北部隆起向南逐渐降低。南部断崖发现灰坑1座,底残长约1.5米,顶部残长约1.2米,深约2米。地面散步有大量陶片,采集有属新石器时期的夹砂灰陶、泥质灰陶陶片,器表分别……
304、
代州衙署
代州衙署,位于代县上馆镇东北街村东大街北县政府院内。据清光绪《代州志》载,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后明清多次重修、扩建,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坐北向南,四进院落布局,占地面积1202平方米。中轴线上有两进院落,现存二堂和三堂,两侧为厢房。此外轴线西侧还有两进侧院。二堂三间、三堂五间,皆单檐硬山顶,……
305、
五寨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五寨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位于五寨县杏岭子乡鸡房村中。1940年五寨县在鸡房村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中共五寨县委在此领导全县人民,取得了抗日斗争的全面胜利,1945年抗日民主政府迁到了五寨县西街。旧址坐北朝南,南北长36米,东西宽28米,占地面积1008平方米。为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建……
306、
二十里铺堡址
二十里铺堡址,位于代县枣林镇二十里铺村内。东墙上东门保存基本完整,门南侧有一段16米长的堡墙。堡南墙、西墙及西门早已毁弃不存。堡北墙基本完整保存,长150米,基宽5.5米,顶宽2.4米,高5.2米,其外面包砌的石、砖外墙壁早已被拆毁,其北墙上现有居民房占据。属明代遗存。为县境内三十九堡十二联城之一。……
307、
贾村文殊寺
贾村文殊寺,位于代县峪口乡贾村村中。创建年代不详。据寺内碑载,清咸丰十一年(1861)重修,现存为清代遗构。坐北向南,占地面积660平方米。 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仅存正殿,两侧为东配殿及东西耳殿。正殿石砌台基,基宽10.4米、深9.7米、高0.45米。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七檩前廊式构架……
308、
圣寿寺
圣寿寺,位于宁武县东寨镇三马营村中。坐北朝南,东西9.15米,南北6米,建筑面积约55平方米。创建年代为隋代,现存建筑为清代。现存圣寿寺天王殿(山门),面宽三间,进深四椽,硬山顶,檐下有装饰性斗栱。据新编《宁武县志》记载,原传为隋炀帝避暑处,金天会年间更名为圣寿寺,明成化年和崇祯年、清光绪年均有维修……
309、
段村堡址
段村堡址,位于代县枣林镇段村村中。平面呈长方形,东西约320米,南北约180米,分布面积约5.76万平方米。四面墙体残存,基宽2.4~4.5米,顶宽0.9~3.2米,残高2.9~7.2米。墙体土质夯筑,夯层厚0.07~0.20米。现存马面1座,角楼3座,属明代遗存。为县境内三十九堡十二联城之一。20……
310、
迎新崞山寺遗址
迎新崞山寺遗址,位于原平市大林乡迎新村(又名南神头村)西约500米处。根据光绪版县志记载,始建于南北朝齐世祖永明八年(490),宋、元、明、清重修二十二次,是原平市著名古寺。崞山叠翠为崞阳八景之一。“文革”期间被毁,现存明清寺庙遗址。遗址位于崞山山腰,两侧临季节河,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80米,……
311、
寇村戏台
寇村戏台,位于定襄县南王乡寇村中。坐南向北。东西长12.5米,南北宽13.1米,占地面积约164平方米。据梁架题记载,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戏台主体保存较为完整,屋脊、兽头破损,主体结构较为稳定。戏台为石砌台基,台基宽12.5米,深13.1米,高0.8米。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六檩……
312、
东寨摩崖石刻
东寨摩崖石刻,位于宁武县东寨镇东寨村楼子山雷鸣寺西的岩壁上。宋元祐六年(1091)造。石刻为长方形,长约1.1米,宽约0.8米,上有“重修雷道禅寺”“元祐六年秋七月口巳”和“修造人张徹庵”等字样。碑文记载宋代军政各位官员游汾河源头,酒酣奏乐的情景,并记述了同游人员。字为楷书,大小约0.2~0.3米。……
313、
上石寺塔
上石寺塔,位于原平市崞阳镇上石寺村西300米处丘陵台地内。据碑文记载,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六角单层喇嘛石塔。通高7米,坐北朝南,塔基平面呈六边形,上置两层束腰须弥座,高2.3米,束腰部浮雕仰覆莲。塔身单层,为圆形覆钵体,南侧辟尖拱形眼光门。塔刹为六角形相轮五层、上承华盖、仰莲、宝珠。198……
314、
东章遗址
东章遗址,位于代县峪口乡东章村东南。东西约500米,南北约700米,分布面积约35万平方米。遗址地处滹沱河南岸丘陵台地,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东西两侧临沟。未发现文化层堆积,地表采集有夏代的夹砂灰陶片,器表饰有绳纹,可辨器形为瓮;汉代的泥质灰陶片,器表饰有绳纹、弦纹或为素面,可辨器形为折沿盆。……
315、
峨口遗址
峨口遗址,位于代县峨口镇峨西村南约100米处。东西约300米,南北约200米,分布面积约6万平方米。遗址地处峨河西岸高台地,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西临水冲沟。 地表采集有新石器时代的夹砂灰陶和泥质红褐陶片,器表饰有绳纹和蓝纹,器形不详;东周时代的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片,器表饰有绳纹,器形不详。1……
316、
泥湾村石刻
泥湾村石刻,位于宁武县涔山乡沤泥湾村南约1000米处。坐北朝南。面积约5平方米。明代石刻。现存一块通高3.4米,宽1.45米,长方形岩石上,竖刻“紫塞长城”四个隐形楷体大字,每字径约0.6米。题首竖文隐刻小字“张凤翔”,落款竖文“大明正德……”小字风化难辨,经考证为明正德七年(1512)兵备张凤翔题……
317、
阳蒿塔遗址
阳蒿塔遗址,位于岢岚县岚漪镇阳蒿塔村东南约1000米处。东西约400米,南北约300米,分布面积约12平方米。遗址地处岚漪河与南川河交汇台地。地势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南侧临沟。文化层厚0.4~0.7米,采集有新石器时代的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片,器表饰有绳纹和篮纹,器形不详;汉代的泥质灰陶片,器表饰……
318、
毛泽东故居陈列馆
位于五台山塔院寺方丈院内。1948年春天,毛泽东率领0中央机关离开延安,路经晋西北,开赴河北省西柏坡,期间曾居住在这里。后院正房的左间,就是毛泽东当年的住室。室内按原样陈设,炕上铺一床军被,地上摆一张木桌,放有砚台和插着毛笔的竹筒,桌子前有一把木椅,木桌和炕沿中间的方台上放火盆,上架一只铜茶壶。后院……
319、
射虎川二喇嘛僧舍
射虎川二喇嘛僧舍,位于五台县石咀乡射虎川村台麓寺西南角。二喇嘛本名依什棒搓,为黄庙台麓寺主持。 在清末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曾代表清政府同八国联军德国统帅默什拉进行谈判,并签订了停战合约。僧舍为清代建筑,坐西朝东,占地面积85平方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青瓦布顶,堂二屋,堂前设厅,木雕券口……
320、
宁武神阁
神阁,位于宁武县化北屯乡坝门口村中。坐西朝东。占地面积45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建筑。二层楼阁式建筑,通高6米。基座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均为6.6米,高3米,基础石砌。中设券洞,南北贯通,洞额北面刻“古”南面刻“慈航”。阁的上层为木结构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周围回廊,保存完整。据……
走遍忻州市
山西省旅游景点
五台县旅游景点
代县旅游景点
原平市旅游景点
忻府区旅游景点
繁峙县旅游景点
宁武县旅游景点
定襄县旅游景点
神池县旅游景点
五寨县旅游景点
河曲县旅游景点
岢岚县旅游景点
偏关县旅游景点
静乐县旅游景点
保德县旅游景点
忻州市文物古迹
忻州市红色旅游
忻州市名人故居
忻州市4A级景区
忻州市十大景点
全部忻州市旅游景点
忻州市特产
忻州市美食
忻州市地名网
忻州市名人
忻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忻州市A级景区名录
忻州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忻州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忻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忻州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忻州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批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批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批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批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第五批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第六批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省首批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第一批山西省文旅康养示范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