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东省
>
广州市
>
花都区旅游
花都区文物古迹介绍
1、
洪秀全故居
AAA
国家AAA景区洪秀全故居纪念馆坐落在广州市花都区新华镇大布村官禄布,位于新华镇西北面8公里处,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洪秀全成长、耕读和从事早期革命活动的地方。洪秀全故居纪念馆是洪秀全成长、耕读和从事早期革命活动的地方。原故居于金田起义后被清军焚毁。1961年广州市文物考古队发掘出房屋墙基,参照客……
2、
花都华严寺
花都华严禅寺原名观音寺,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8),历史上信众群集,香火兴盛,近百年来几经兴废。该寺位于花都区芙蓉大道西侧华藏山(又称仙姬山)。在芙蓉度假村路口之处。华严寺位于距广州市中心20公里有“羊城卫星”之称的花都区。明末清初对中国佛教文化颇有影响的番禺海云寺和丹霞山别传寺开法第一祖,岭南海……
3、
盘古王庙
盘古王庙位于花都狮岭镇北面的盘古王山,建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光绪二十七年(1909年)重建。民间传说盘古王是开天辟地的神,生于天地混沌中,所有日月、星辰、风云、山川、田地、草木、金石,都是他身体各部分变成。后人为纪念他,建盘古王庙。盘古王庙的殿堂正中端坐着盘古王神像。每逢农历八月十二日的盘……
4、
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
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位于广州市花都区新华镇三华村的西面,紧靠广清高速公路,距城中心1公里。它建于清代同治二年至三年(1863年),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此地居民大都姓徐,徐亨之为先祖,清朝同治年间,三华徐族同姓堂兄弟徐方正、徐表正共同任职兵部,深得朝廷赏识,同治皇帝把徐方正的祖父徐德魁、父亲徐殿……
5、
茶塘古村
茶塘村位于炭步镇西南禅炭公路西侧,村民多姓汤,汤姓于宋代从南海迁至此,立村约700年,汤字水旁,茶亦为水,塘能容之,故名“茶塘”。村中古建筑占地6.7万多平方米,现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建筑约120座,其中庙宇、祠堂、书院、书室共有20多座,其余为民宅和小量的厅堂,现民宅大多有人居住。建筑坐东朝西,布局规……
6、
花都八角庙
花都八角庙位于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莘田二村。明代建筑,清中期曾重修。坐北朝南,三间两进,总面阔9.9米,总进深19.3米,建筑占地202平方米。庙前旷地宽阔,有一口半月形水塘,水塘旁边种有2棵古榕树。碌灰筒瓦,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屋面坡度平缓,檐口生起曲线绵长舒展。前后主体建筑为小型殿堂类构架,青砖……
7、
景徽公祠
景徽公祠位于塱头村中社。始建于明代,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间三进。总面阔12米,总进深36.5米,建筑占地458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红泥阶砖铺地。头门面阔三间12米,进深两间7.5米共十一架,前廊三步。正脊灰塑雀鸟、梅花、牡丹、山水等图案。前檐……
8、
宋廷桢夫妇墓
宋廷桢夫妇墓 位于花都市赤坭镇三和庄村后,土名飞鹅落地。始葬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现墓为光绪三十年其子孙将宋与3位夫人骨殖合葬之墓。墓地范围大,从后土到山脚石华表全长56米。墓茔分四级,最上为后土,往下三级渐次扩宽。后土为土丘,上竖篆文后土之神石碑。第二级中间竖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圣旨全……
9、
冯云山故居遗址
冯云山故居遗址 位于广州市花都新华镇禾落地村。冯云山祖居原是“九厅十八井”的大屋。1851年金田起义后,被清军烧毁,现仅存部分墙基,深、阔均十五、六米。故居门前原有九茹塘,用三合土砌成塘基,面积约两亩地,现已不存。前面不远的小河原有一水潭,叫石角潭,潭水清澈,乃当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时与李敬芳、……
10、
花县第一届农会旧址
花县第一届农会旧址位于花都区花东镇九湖村王氏大宗祠(俗称显承堂)内。1923年,中共广东区委派彭湃、阮啸仙等到花县指导农民运动。1924年10月19日,花县农民协会在王氏大宗祠成立,并在此召开了花县第一届农民代表大会,选出王福三为大会执行委员会副执行委员长(正执行委员长暂缺)兼第二区农民协会执行委员……
11、
塱头村古建筑群
塱头村始建于南宋,定型于清末,拥有完整的明清建筑风格古建筑群。初次来到塱头村的人都会为村口巨大的风水塘,和几十间一字排开的祠堂、书院所震撼。这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有380余座古建筑,其中明清年代的青砖建筑有近200座,是目前广州市保存规模最大、极具岭南特色的古村落。塱头……
12、
文笔岭观音古寺
文笔岭观音古寺坐落于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花城村。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1808年),抗日战争时期,战火纷飞,致使寺院遭受严重的破坏,文革期间又遭到了人为的破坏。1995年重建。传说,古时有一位老妇人带着孙子经过文笔岭,孙子突然腹痛不止,老人无计可施,便祈祷神仙保佑。随后老人在附近草丛中看到巴掌大的观音像……
13、
藏书院村谭氏宗祠
谭氏宗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藏书院村,始建清咸丰元年,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谭氏宗祠坐西南朝东北,广三路,深三进,总面阔23.6米,总进深39.1米,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红泥阶砖铺地。中路建筑头门共十一架;中堂共十七架,前设四架轩廊……
14、
藏书院村洪圣古庙
洪圣古庙位于炭步镇藏书院村。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建,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重建,1998年重修。坐西朝东,广三路,总面阔18.3米,总进深25.6米,建筑占地386平方米。中路建筑山门面阔三间11米,进深两间8.2米共十五架,前廊三步。前廊梁架柁……
15、
茶塘村洪圣古庙
茶塘村洪圣古庙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茶塘村南社。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修,2003年再次重修。茶塘的洪圣古庙是花都规模最大,建筑艺术、文化内涵个方面一流的。庙里面所有的木材都是坤甸木,门前立有两条龙柱。古村中最好玩的看点是“华尔街”——“财主佬巷”足征里……
16、
友峰汤公祠
友峰汤公祠位于茶塘中社,清代建筑,2009年部分重修。坐东朝西,总面阔11.4米,总进深17.2米,建筑占地206平方米。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石脚,红阶砖铺地。封檐板雕刻有戏曲人物、花鸟虫鱼等纹饰。前廊壁有“传经图”等。挑头为人物花岗岩石雕,有“衣锦还乡”、“送子观音”。墀头砖雕……
17、
留耕公祠
留耕公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塱东社。始建年代清嘉庆四年(1799年),同治八年(1869年)重修。坐北朝南,主体建筑深两进,左路建筑为衬祠,总面阔14.6米,总进深18.2米,建筑面积266平方米。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红泥阶砖铺地。头门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共十一架……
18、
三吉堂古建筑群
三吉堂古建筑群位于花都区花东镇山下村三吉堂自然村,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包括鑑泉潘公祠及其东侧两列“七龙过脊”民居。2008年12月,被公布为第七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东侧相邻1层建筑西墙线,北至北侧相邻1层建筑南墙线,南从古建筑边线外延5米,西至西侧相邻1层建筑东墙线。建设控制地带……
19、
升平人瑞牌坊
升平人瑞牌坊位于广州市花都区塱头村塱东社木棉树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坐北朝南,为三间四柱冲天式。牌坊为花岗岩结构,高5.7米(因地面填高建厂房,地下埋藏高度未计)。明间门宽3.1米,次间门宽1.6米。牌坊正面阳刻“升平人瑞”,上款阴刻“乾隆岁次壬子(1792年)季冬吉旦”,下款阴刻“……
20、
谷诒书室
谷诒书室位于塱头村塱中社,为该村奉直大夫黄谷诒所建的生祠。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1999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间两进,总面阔11.5米,总进深22米,建筑占地268平方米。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花岗岩石脚,红泥阶砖铺地。全祠梁架、檩枋、木柱均为坤甸木料,花岗岩经水磨抛光处……
走遍花都区
广州市旅游景点
花都区文物古迹
花都区十大祠堂
花都区十大古村
花都区4A级景区
花都区十大景点
花都区十大免费景点
全部花都区旅游景点
花都区特产
花都区美食
花都区地名网
花都区名人
花都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花都区A级景区名录
花都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花都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第九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第五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第六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第七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第八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第1页]
[2]
[3]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