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州区旅游
甘州区文物古迹介绍
1、
张掖大佛寺
AAAA
张掖大佛寺景区因寺内有中国最大的室内涅槃卧佛像而得名。寺院始建于公元1098年,曾为佛教胜地。室内卧佛涅槃像长34.5米,金装彩绘,形态逼真,视之若醒,呼之则寐。卧佛身后塑十大弟子,两侧廊房塑十八罗汉。藏经阁内珍藏有明英宗颁赐的六千多卷佛经,部分以金银粉书写,保存完好,为佛门稀世珍宝。西夏国寺,始建……
2、
镇远楼
介 绍镇远楼是仿西安钟楼建造,平面方形,建在一座砖砌的坛上,台底宽32米,高9米,基座至楼顶30多米,楼为三层木构塔形,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楼下有十字洞,通向东西南北,可以通过行人和小型车辆。 洞门上方嵌刻着匾额,东“旭升”,西“贾城”,南“迎熏”,北“镇远”。楼上四面悬有匾额:东“金城春雨”,西“……
3、
甘州古塔
《甘州府志》载:“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连片苇溪,遍地古刹”,这是张掖的特有风貌;那一座座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塔,干姿百态,煞是壮观。张掖是丝绸之路的重镇。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兴盛起来。佛寺林立,佛徒众多,晨钟暮鼓,香烟燎绕,颇引一些虔诚僧众来此观光求法;其中西土僧人来者不少,随之建塔这种形式也就流传……
4、
木塔寺
原名万寿寺,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古塔。寺与塔初建于北周或更早一些,经隋、唐、明、清历代重修。据《重修万寿寺碑记》载,“释迦牟尼涅盘时,火化三昧,得舍利子八万四千粒。阿育王造塔置瓶,每粒各建一塔,中华震旦有塔一十六座,甘州木塔其一也”。另史籍载,木塔创建于隋开皇二年(582年),唐贞观十三年(639年)唐……
5、
黑水国遗址
位于张掖西北12.5公里处。南北长15公里,东西长10公里,是新石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内有汉代墓葬群,约4平方公里。多数墓葬已被沙埋没,凡未被沙漠埋没者,大部分已在解放前被盗掘。1956年国家地质勘查队进行勘查后,认定遗址底下有古城一座。相传西汉以前匈奴移居这里,划疆为小……
6、
张掖鼓楼
张掖鼓楼,又名镇远楼、靖远楼,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城中心。据《重修甘州吊桥及靖远楼》碑刻记载,鼓楼始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清顺治五年(1648年)焚毁于兵燹,康熙七年(1668年)甘肃提督张勇重建,乾隆、光绪年间两次修缮。鼓楼平面呈方形,全用青砖包砌,基部衬砌石条,台顶砌有一米高的女墙,下部四面……
7、
张掖二郎庙
座落在张掖市区青年东街,解放前设甘泉镇公所,县民众教育馆,现改建为张掖市食品公司。庙内,东有清源殿,西有武烈宫,明天顺三年(1459年)建,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公输殿在武烈宫西,祖师庙在武烈宫东。红墙碧瓦,左右相衬两柱铁斗围杆,雄姿巍巍,殿宇堂皇。内供铜佛三尊,造型精巧别致。内存《西夏告……
8、
张掖西来寺
西来寺座落在张掖城内西南隅,今西来寺巷。据《甘州府志》载:此寺建于明朝,它前身为慈云精舍,是普觉静修国师阿扎木苏(西土人)所创。国师念甘郡自育无番藏经,奏请当朝康熙皇帝准颁红字藏经108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他将自己的住房慈云精舍改为寺。建楼五楹,以作藏经之所。清雍正年间定边大将军平郡王福……
9、
张掖山西会馆
山西会馆位于张掖市小南街,是清雍正八年(1730年)山西客民赵世贵、赵继禹、张朝枢等建。张掖是古丝绸路上商贸云集的重镇,从山西、陕西等地来的客商,在张掖开办了几十家大商号,他们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已经营的实力范围,于是结帮会、设会馆,将始建于雍正二年的关帝庙改建为山西会馆,修建费用都由客商募捐。会馆将宫……
10、
吉祥寺砖塔
吉祥寺砖塔位于张掖市甘州区安阳乡高寺儿村高寺儿小学内,为当地原吉祥寺附属建筑之一,寺院已毁不存,现仅存砖塔一座,始建年代史书无记载,民间传说为唐代所建,其建筑风格类似西安大、小雁塔,每层塔檐均为唐式木构建筑风格。现存塔体建于高0.70米、南北长12.30米、东西宽12米的方形台基之上,占地面积约14……
11、
五松园遗址
赵氏五松园位于张掖城西一公里新墩镇青松村,为唐代赵武孟与赵彦昭父子宴游之别墅。现为市级文物保护点。相传赵彦昭官位显赫时,在家乡造院建宅,层楼殿阁,高下栉比,亭台池谢,曲径通幽,五松鹤立,花木争妍,取名“五松园”。并在松旁建亭曰“五松亭”。原建筑规模颇大,小桥流水,桃杏满园,五株青松郁郁葱葱,另栽有白……
12、
甲子墩墓群
甲子墩墓群位于张掖市甘州区碱滩镇甲子墩村村委会以南约2千米处荒滩上,面积1350万平方米。 自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由于当地居民不断开垦耕地或不法分子偷盗,文物部门先后对众多被盗或露出墓葬进行过抢救性清理。墓葬皆为砖室墓,分单、双、三室等类型,有覆斗顶、券顶等,时代从西汉延续至魏晋,埋藏深度在……
13、
张掖万寿寺
万寿寺位于张掖市甘州区县府街路西。又名木塔寺。创建于北周,隋开皇二年(582)重建,后经唐贞观十三年(639)、明永乐元年(1403)、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数次重修,清末毁于大风。坐西向东,现仅存建于中轴线上的木塔和藏经楼。现存木塔重修于民国十五年(1926),属八角九层楼阁式,高32.8米。……
14、
道巷庙
介 绍 亦称老君庵,位于东街道德巷底,建于清代。整个建筑有山门,老君殿,三霄殿,喜神殿,大乘阁。与老君殿正对山门、建于高达一米多土台上的,为一造型独特的攒尖顶八势亭楼。殿前连有卷棚,殿内塑有捧卦盘骑青牛的老君像。这是道教独有的建筑风格,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 殿门上有一副对联,上联为“八势涵宇宙……
15、
张掖会馆
张掖会馆位于甘肃张掖市甘州区,耸立在著名的大佛寺旁,是清朝时期山西、陕西商人在张掖经商期间所建的活动场所。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会馆是一个集山门、高阁、戏楼、看台、牌坊、钟楼为一体的建筑群。分为前后两个院落,山门内前院南北构成为对称的看楼各7间,牌坊后的南北两面各排列5间厢房。布局严整,错……
16、
张掖东山寺
东山寺位天张掖城东15余公里的合黎山中,是晋代著名学者郭荷的隐居处。有门、有院、有殿、却无僧、无道,全靠香客和游山玩景者维护殿堂的安全。殿堂雕梁画栋,装饰丰富多彩,特别是殿顶上“二龙戏珠”、“三星高照”的雕塑,造型别致。门额-写“灵宫殿”三字,俗称“黑虎殿”。仰望主峰有大小寺庙一、二十座,大多是明清……
17、
民勤会馆
在张掖二中院内,是一座古典寺院建筑,是民勤县商人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作为聚会议事祭神的地方。大殿是会馆的主体建筑,古朴斗拱,保存完整。在一条中轴线上分布着大殿、陪殿、厢房、钟鼓楼、牌坊等,既对称,又陪衬,高低错落,气势雄伟,构成了古建筑物的特色。解放前在前院设私立民勤小学,馆舍至今保存完……
18、
张掖东仓
张掖东仓位于张掖甘州区马神庙街东仓巷内。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清代沿用并增建,民国时期屡有修葺。又名永丰仓、甘肃仓。现存9座,仍沿用为粮仓。仓房为土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每座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高2.5米,宽3.65米,墙为土坯砌筑,门边用青条砖砌筑。仓房底层为木板,高于地面,板下有通风……
19、
安家庄城址
安家庄城址位于张掖市甘州区上秦镇安家庄村,为明代军事防御城堡,清代沿用,民国时废弃。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22米,南北宽101米,面积1.2322万平方米。城由黄土夯筑而成,夯层厚0.08—0.12米,四角建角墩,东、西、北三面墙外各筑马面1座,坐西朝东,门开东墙正中,门外建半圆形瓮城,瓮城门开南侧……
20、
西武当瓷窑址
西武当瓷窑址位于张掖市甘州区安阳滩乡西武当村北50米。是一处烧制瓷器的窑址遗存。面积约200万平方米。暴露窑址14座,分布于山梁两侧,南北向排列。窑已坍塌,仅存部分火烧痕、红烧土、结釉残迹,结构和形制均不清。窑址周围堆积大量炉灰、炉渣,地表遗存大量黑釉、白釉、青花、豆绿釉瓷片,器形有碗、盘、碟、罐、……
走遍甘州区
张掖市旅游景点
甘州区文物古迹
甘州区红色旅游
甘州区4A级景区
甘州区十大景点
全部甘州区旅游景点
甘州区特产
甘州区美食
甘州区地名网
甘州区名人
甘州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甘州区A级景区名录
甘州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甘州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第1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