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苏省
>
苏州市
>
吴江区旅游
吴江区文物古迹介绍
21、
苏嘉铁路75号日军炮楼
苏嘉铁路75号桥日军炮楼位于苏州吴江区盛泽镇群铁村苏嘉铁路75号桥东南侧。苏嘉铁路建于1935年,1936年7月通车,曾在1937年的淞沪抗战期间发挥过重要作用。1937年11月,日军侵占吴江后,重兵把守苏嘉铁路,沿线修筑了许多炮楼镇压抗日武装。75号桥炮楼始建于1938年下半年,由西炮楼(两层)、……
22、
富观桥
富观桥旧名庆荣桥,位于吴江市同里镇仓场弄北部。元代至正十三年(1353)里人宁成始建,初名为庆荣桥。明成化二年(1466)里人顾宽再建。清康熙五年(1666),里人沈敬宇募资修建,易名富观桥。清嘉庆十八年(1813)修建(桥南堍西侧桥石上镌有“大清嘉庆十有八年岁次葵酉里人募捐修建”字样)。1997年……
23、
七都广福桥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广福桥位于七都镇隐读村,其西堍为浙江湖州地界,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重修。江苏省第七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现存之桥由当时江苏省吴江县和浙江省乌程县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合建,从桥上题刻中可得知,当时由95人捐银99两4钱。桥拱形单孔,由武康石(紫石)、青石和少许花岗石构筑,……
24、
吴江垂虹遗址公园
吴江垂虹遗址公园位于江苏省吴江区松陵镇东门外,垂虹桥素以“江南第一长桥”而名闻遐迩。垂虹景区是在垂虹桥遗址上建成的公园,占地面积为6公顷。境内一块巨大的石头上刻着有关垂虹遗址的传说,旁边就是两截;垂虹古桥;的残影。其景区利用古典园林的手法塑造垂虹景观空间,将周围绿化、小河流水、垂虹桥遗址、华严塔有机……
25、
退一步处
退一步处,是清末爱国将领张曜的故居。为什么会起这么独特的名字呢?迷途知返的“阿牛”,寓居黎里张曜,乳名阿牛。少时的他,常常与伙伴们扳跟头,不喜读书。父母便将他送到了文化名镇黎里,让姑父蒯贺荪--。后来,幡然悔悟、发奋进取的张曜来到了河南固始县,在蒯贺荪的帮助下,投身团练,脱颖而出,青云直上。蒯贺荪十……
26、
经笥堂
经笥堂(富观街48号)位于文衡第西邻,朝南面河。建于民国初年(1912--1915),系任申甫所建。原共5进38间1161平方米,现存1—4进。该堂具有中西合壁建筑风格的深宅大院。房屋的第一进是3开间的墙门间,大门外墙面用红砖扁砌而成,不粉刷,室内外地面高度差较大,大门前用三步石级,大门上方用半圆形……
27、
盛泽中和桥
中和桥,位于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王家庄街,跨市河。始建年代未详。清道光四年(1824)重建。东西走向,单孔梁式结构,全用花岗石砌筑路。中宽2.65米,堍宽3.05米,长18.50米,高3.70米,跨度5.50米。两桥台各有一拱形汇水孔,上有眉额,南为“波月”、“媚川”;北为“悒秀”、“梯云”。两侧桥联……
28、
三里桥
三里桥在吴江市区北门外,跨京杭大运河。元泰定元年(1324)始建,明天顺六年(1462)、清嘉庆二年(1797)和光绪元年(1875)重建。光绪十一年(1885)二月,由江苏省水利总局督同吴江、震泽两县官民重修。清代曾在三里桥设营汛(军事哨所),有汛房8间;桥下建有栅栏定时启闭,如有损坏,由吴江、震……
29、
王锡阐纪念馆(王锡阐墓及祠)
王锡阐纪念馆(王锡阐墓及祠)座落在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西圩(今震泽中学旁),这里树木翠郁葱茏,环境肃穆幽静。清乾隆《震泽县志》记载:“处士王锡阐在十都镇西圩。”墓修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即王锡阐逝世后第二年。顾炎武赠诗有“白云满江天,高士今何处”之句,故墓碑题刻为“高士王晓庵先生之墓”。道光七……
30、
师俭堂
师俭堂位于江苏吴江震泽镇,为江苏与浙江的交界处。师俭堂曾为震泽望族徐氏所有。宅院占地二千多亩,坐北朝南,面阔五间,六进高墙深宅,共有大小房屋147间。院内集河埠、行栈、商铺、街道、厅堂、内宅、花园、下房于一体,街中建宅,宅内含街。建筑布局上三条轴线巧构空间组合,营造出凝重古朴的传统中式风格,兼具官、……
31、
垂虹桥遗迹
垂虹桥素以“江南第一长桥”闻名遐迩,位于吴江市区东门外,旧名利往桥,俗称长桥,始建于宋庆历八年(1048年),其时为木结构,有一座名曰“垂虹”的亭子翼然立于桥心。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重建,为85孔,大德八年(1304年)增至为99孔。泰定二年(1325年)易石重建,为62孔,桥中间有三大孔凸起……
32、
施相公庙和邑宁桥
又名施相公庙桥,位于横扇镇东北的四都村5组,跨庙前港。南宋始建,光绪十六年(1890)重建。1994年7月29日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花岗石单孔拱桥,南北走向。全长18.5米,宽2.25米,矢高3米,跨径5.7米。桥北堍有施相公庙,亦名施相公桥。桥东西两侧各有一副楹联。西向楹联:“成梁正遇神仙诞,……
33、
陈去病故居
陈去病故居同里镇三元河畔,有一条石板小街三元街,往西不远处,便是陈去病故居。大门面街临河,罩墙高耸,环静幽静。陈去病故居是一处古朴平常的清代居名,占地一千三百六十四点平方米,门楣上方原有“孝友旧业”匾额,进门见有半亭、家祠旧迹,百尺楼、浩歌堂等建筑,历经风雨沧桑,垣几近残危房。进门朝东有一月洞门,楣……
34、
思范桥
思范桥位于吴江震泽镇太平街西栅,相传为纪念范蠡而建,故名思范。初建无考,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重建,明嘉靖十一年(1532)道士姬玉衡修,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里人龚振龙、陈士元、陈德魁、张宿五再建,同治五年(1866)重建。花岗石单孔拱桥,南北走向,跨荻塘市河。桥长35.4米,顶宽4.9米……
35、
黎里禊湖道院(城隍庙)
黎里镇西北有一个著名的禊湖,形状好似一面巨大的青铜镜,因此又名金镜湖,湖中央漂浮着一丛绿洲,那就是明清两代黎里人的好去处禊湖道院。自明代以来,黎里民众总爱把禊湖道院叫作城隍庙,其实道院的神与城隍神是有区别的,但在黎里人的心目中,二者却是合而为一的。就是嘉庆乙丑的《黎里志》,也将禊湖道院与城隍庙混为一……
36、
徐达源故居
黎里镇西的西徐家弄与西蔡家弄(老医院弄)之间有一幢八进深的大宅,此宅即是徐达源故居。徐达源故居的第三进名为写韵楼,即是当年吴琼仙的书斋,现从西蔡家弄(老医院弄)出进。该楼为一楼厅,面积108平方米,高爽明亮,厅前为一庭院,院中原有砖雕门楼、花台等,现存有半残的漏窗一个,其两边云彩、上下四只蝙蝠尚在。……
37、
震泽虹桥
位于吴江震泽镇藕河街虹桥弄西,跨通泰河。始建无考,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建,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民国8年(1919),震泽市镇当局在虹桥东堍近处增建一亭,名之为“小垂虹亭”,以增光添色,其前抱柱楹联:“远望洞庭山色水光成画本,近邻塔影花香鸟语尽诗情。”民国24年6月(1935),因新开……
38、
双塔桥
双塔桥位于吴江震泽镇贯桥村(原八都镇北长村)和七都镇李家港村交界处。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在水洲东西各建一拱形三孔桥,名叫双石桥。后在两桥堍镇以石塔,故名“双塔桥”。明万历七年(1579)由浙江南浔董份修缮,后两桥俱圮。清雍正七年(1729),里人盛宣令、邱美中募捐重建,东侧的那……
39、
莲云桥
又名莲花桥、人民桥,位于吴江市盛泽镇坛丘社区原坛丘老街“火通街”西首,跨坛丘港。元延佑四年(1317)始建,名莲云桥。清雍正元年(1723)修建,易名莲花桥。清光绪二十二年(1897)重建,翌年告竣,复原名。民国17年(1928)增建栏石,望柱东西两侧栏石下用大青石筑砌。“文革-”期间曾改名“人民桥……
40、
横扇博士桥
横扇博士桥原名八字桥,位于吴江市横扇镇四都村三组。始建无考,原为木桥。相传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桥处有东西向横港及南北向西港两条河流交叉流经,两港交处的西南部是只牛字圩(农耕圩田)。元末,有位风水先生来到此地,说牛字圩像只卧牛,若能在牛头上安上两只角,就能成为“日日万人朝”的好龙脉,……
走遍吴江区
苏州市旅游景点
吴江区文物古迹
吴江区名人故居
吴江区4A级景区
吴江区十大景点
全部吴江区旅游景点
吴江区特产
吴江区美食
吴江区地名网
吴江区名人
吴江区A级景区名录
吴江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吴江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吴江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吴江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苏州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江苏四大铜钟
姑苏雕楼三奇葩
苏州市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苏州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