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省
>
成都市
>
都江堰区旅游
都江堰区文物古迹介绍
1、
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建于公元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2、
青城山古建筑群
道教用以祀神、修道、传教以及举行斋醮等祝祷仪式的建筑物,汉代称“治”,今青城山即为汉末所建青城治。晋时称仙馆。隋唐以后称“观”或“宫”。《广弘明集》卷十二唐释明概《决对傅奕废佛僧事》云:“张陵谋汉之晨,方兴观舍……杀牛祭二十四所,置以土坛,戴以草屋,称二十四治,治馆之兴,始乎此也。”道书《要修科仪戒……
3、
二王庙
二王庙原名“崇德祠”,寓意李冰治水有功,人们推崇他的恩德。(公元494年)仅塑李冰石像一尊。宋开宝五年(972),成都平原五谷丰登,人们怀念李冰疏江导水的恩德,增塑像李二郎石像一尊。宋、元两代,李冰父子先后敕封为王,故将崇德祠改为二王庙。从此,蜀人敬李冰如神明。明朝末年(1644),二王庙毁于战乱,……
4、
城隍庙十殿
“自古府、州、郡、县,各有守土,固恃宰治干显,犹赖神赞乎幽”(清孙天宁《重修城隍庙碑》),这几句话说明了城隍庙在旧时代的地位和作用。城隍庙座落在玉屏山麓,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住持张来翕“庀材鸠工,大兴土木,重建殿宇,培修院台。惟以余积支持,稍藉募捐资助。精一心以图画,历三载而……
5、
都江堰文庙及魁星阁
文庙位于灌口街道文庙社区文庙街52号。始建于五代,明末毁,清康熙二十七年(168年)重建。乾隆43年大加整修,增建庙门、东西庑、钟鼓楼、祭器库、戟门、名宦祠、乡贤祠、忠孝祠及泮池、万仞宫墙等建筑,设教谕、训导两署于此。庙内松柏掩映,建筑庄严。大成殿坐西向东,占地面积558平方米,建筑面积307平方米……
6、
懋功寺
“宝瓶寺”位于内江边,距“南寺”约200米,创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是为接待循“金川古道”——自金川向东南经瓦寺土司领地,越鹞子山,经水磨、老人村、漩口、麻溪,过二王庙前安澜索桥,再循“灌松茶马古道”进灌县西门而来的回族商旅而建造的。据罗树凡先生总纂的《灌县志》(1991年版)记载:“宝瓶巷清……
7、
大观普照寺
普照寺地处于茂密森林的青峰山,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现在的普照寺是在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后重建的,但依然保持了仙气之感。一进入普照寺让整个人都有一种遁入仙境的感觉,这里不想前山的那样多的繁华,这里拥有的只有那一草一木,一花一人。这里的没有过多的粉雕玉琢,有的是尽力的保存下这里最自然……
8、
飞沙堰(溢洪道)
飞沙堰溢洪道位于金刚堤尾部、离堆前端,长约200米,高2.15米,其作用是当内江水量较小的时候,拦水进入宝瓶口,起着河堤的作用,保证灌区水量。飞沙堰溢洪道又称“泄洪道”,是都江堰水利工程中第二大主体工程。表面平凡无它,但功用巨大,通过巧妙的设计不仅能疏通洪水、分流,还具有强大的排沙石功能,是都江堰确……
9、
青城山上清宫
上清宫是青城山里位置最高的道观,宫内有老君殿、三清殿、文武殿和道德经堂,香火旺盛,大多数游人到这里都会烧香祈福。道观门口有观日亭,适合观赏日出。上清宫位于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顶约500米的半坡上,始建于晋代,现存殿宇建于清代同治年间(1862-1874年)。山门外西侧石壁上刻有黄天鹄所题“天下第五名山……
10、
天师洞
青城山天师洞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山镇青城村(青城山中心)。天师洞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618),名延庆观,唐代改常道观,宋称昭庆观,清代始用今名。现存建筑主要系清康熙间重建,占地面积8132.5平方米,建筑面积5749平方米。建筑群坐西向东,不强调中轴线,依地势和使用功能在总体上分为四个……
11、
安澜索桥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全长240多公尺,飞架岷江南北,是古代四川西部与阿坝之间的商业要道,是藏、汉、羌族人民的联系纽带。安澜索桥: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毁于战火。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缆横飞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现在的桥,下移100多米,将竹改……
12、
宝瓶口(引水口)
宝瓶口是进入都江堰景区的第一个水利工程。实际上是李冰人工挖掘的一个宽不足20米的水渠,但却极其关键,是内江水进入成都平原的咽喉,用以严格控制内江水进入成都平原的流量。其从高处看像瓶口,故而得名,亦取“保佑平安”之意。俯瞰宝瓶口最好的位置是伏龙观顶层,可观涛涛江水穿过宝瓶口的盛景。望着那奔腾而下、纯净……
13、
马家窑包
名称:马家窑包年代:唐、宋 类别:古遗址 地址:玉堂镇凤岐村8组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马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8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5008.93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形为斜坡式,由火膛、前后窑室和隔墙及烟道组成。下层窑具以支钉为主,下层……
14、
罗家窑包
罗家窑包年代:唐、宋 类别:古遗址 地址:玉堂镇凤岐村10组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罗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10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2439.66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形为斜坡式,由火膛、前后窑室和隔墙及烟道组成。下层窑具以支钉为主,下层以……
15、
宣威门古城墙
宣威门古城墙位于灌口街道南桥社区都江堰景区内,西街尽头。始建于宋,明弘治间改土木结构城门为石结构,长约2千米,宣威门城墙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城门坐南向北,重檐悬山顶,抬梁式建筑。高8.4米、厚11.2米,门洞为石作素面券拱,门洞宽5.05米(背面5.62米)、进深11.1米、前面高4.75米(……
16、
鱼嘴分水堤
鱼嘴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管理局内、东距城区1500米,为战国末期秦昭王要位后期(公元前277年前后)蜀郡太守李冰率众所筑。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水利灌溉工程之一。它包括引水、分洪、排沙相结合的渠首工程和有分有合、排灌兼用的渠道体系组成的水工建筑,以及相关的纪念性古建筑、古遗址。鱼……
17、
青城山朝阳洞
从四川青城山访宁桥右行,经卧云亭,就能到大小朝阳洞。小洞仅容十余人,大洞可容一二百人。洞穴正对东方,清幽雅致,传为上古宁封栖真处。清光绪年间,四川按察使成都知府黄云鹄乐此清幽妙境,小住洞中参易。曾撰联云:“天遥红日近,地仄绛宫宽。”并称颂此地:“朝晖暮霭,溪月松风,大野平畴,连峰迭山献实能移人情志,……
18、
都江堰灵岩寺及千佛塔
灵岩寺位于灵岩山顶,全名为灵岩观音寺,寺内佛像基本以观音为主。一路徒步上山,树木郁郁葱葱,秋天到此,更能看到红黄交错,色彩斑斓,直至寺前的风景都很美。在千手观音庙旁边有棵银杏树,粗硬的枝干如手般向外伸展,故而名“千手银杏”。银杏掉落一地金黄,更显古寺清幽。寺内的主体建筑是千佛殿,也是寺内保存最好、规……
19、
龙王庙建筑群
龙王庙建筑群分布在高出龙池水面约80米高的台地上,面对碧波万顷的龙池,背靠耸入云霄的高山。在浩大的空间容量中,精巧地构建了由庙门、祈雨台、正殿和配殿组成的龙王庙建筑群。庙门设置在台地的两端,形成一个石栏环护的庄严祭坛。正中为汉白玉石砌成的八卦形图案的祈雨台,中央嵌着太极图硕大“阴阳鱼”,表现着“万物……
20、
青城山真武宫
青城山真武宫年代:清光绪年间(1875—1908) 类别:古建筑 地址:青城山镇青城村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城山真武宫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前山景区西部、轩辕峰东绝壁下,东距天师洞400米。创建于唐,名清都观、洞天观,清乾隆十七年重建,改称真武宫,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年间……
走遍都江堰区
成都市旅游景点
都江堰区文物古迹
都江堰区4A级景区
都江堰区十大景点
全部都江堰区旅游景点
都江堰区特产
都江堰区美食
都江堰区地名网
都江堰区名人
都江堰区A级景区名录
都江堰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都江堰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都江堰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成都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成都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成都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1页]
[2]
[3]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