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福建省
>
福州市
>
平潭综合实验区旅游
平潭综合实验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平潭五福庙
平潭五福庙又名威灵公庙,原称驻镇都城隍庙。传明洪武年间,驸马陈福死后被封为“威灵公五福都城隍”,祀于京师,移炉福清,飞炉海坛。因本庙位于福建省福州府福清县(平潭原属福清)福塘里,神主名字为陈福,合计五个“福”字,故民间又称“五福庙”。位于平潭县潭城镇五福庙街平坦,占地940平方米,坐南朝北,依次为庙…
上攀古建筑群
上攀古建筑群位于平潭县平原镇上攀村,年代为清至民国。简介:由上攀村门牌59/60、153、155、156、157、161、162等七幢古民居及旧村委会组成,均为石构,俗称“石头厝”。建筑多为合院式民居,由门墙、天井、两侧护厝、正厝组成。正厝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各有前后房,为搁檩式结构,双坡顶,外…
祠堂后山遗址
祠堂后山遗址时代:新石器时代地址:平潭县北厝镇北厝村林氏祠堂后山简介遗址南北长100米,东西宽150米,面积约15000平方米。1958年在南坡半山坡上发现贝壳堆积文化层。2016年在山顶旱地断面发现含贝壳文化层堆积,采集大量早于壳丘头遗址的夹砂陶片和少量石器以及十多种海生贝壳等。经碳十四测定,年代…
红卫林氏民居
红卫林氏民居位于平潭县平原镇红卫村,年代为清。简介:坐东朝西,由南向北分为左、中、右三个院落。右院落曾经为当铺;中落分前、后厝,均为合院式,面阔三间,穿斗式木构架,雕刻、楹联繁多而精美;左落为前后两进。附属文物包括星楼学校和水井。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2018年,红卫林氏民居被福建省人…
钟门琉球接贡使墓
钟门琉球接贡使墓位于平潭综合实验区苏澳镇钟门村猫头墘自然村 ,年代为清。墓坐北朝南,北依半岛小山,东西临小海湾,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沿山坡分上下两层排列,下层南北长约4米、上层南北长约5米,东西宽13米,东侧保留有排水沟。各墓原均三合土封顶(现已破坏),墓前用粗石条作墓碑,上刻墓主姓氏、职务、籍…
后崎山遗址
后崎山遗址位于平潭综合实验区南海乡陈厝村,年代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分布面积约2.3万平方米。2017年考古调查时发现。遗址保存状况较好,文化层堆积较厚,最厚处达约1.7米。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包括新石器时代壳丘头文化和青铜时期黄土仑文化的陶器、石器等遗物,文化延续发展脉落清晰。为研究平潭离岛史前文…
江继芸墓
江继芸墓位于平潭县北厝镇田美村东南。墓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坐东向西,石结构,呈如意形,三合土封顶,三级墓埕,占地约1240平方米。墓前西侧分立石仲翁、石马、石虎、石羊各一对,阴刻石质横匾一块,文曰:“钦赐祭葬”,立墓前中间。墓前100米处原建有石构“忠烈坊”一座,毁于“文革-”,现只剩…
平潭龟山遗址
龟山遗址年代:新石器至青铜时代地址:平潭县平原镇上攀村简介:遗址南北长约520米,东西宽约250米,面积约13万平方米。有贝壳文化层堆积,内含大量陶片石器等。经过探方试掘上部有成层陶片堆积,出土典型的黄土仑时期陶器;下部为贝壳层堆积,出土昙石山文化夹砂陶片。经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5500-3200年…
东花丘遗址
东花丘遗址年代:新石器至青铜时代地址:平潭县平原镇山显美村南垄自然村简介:根据考古调查勘探,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出土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早期的夹砂陶、印纹硬陶等陶片以及石锛等石器,另有大量布局规整的柱洞遗迹,表明东花丘遗址是一处从壳丘头文化至黄土仑文化时期的史前聚落遗址。保护范围:东至断坎处,南至…
走遍平潭综合实验区
福州市旅游景点
平潭综合实验区文物古迹
平潭综合实验区十大景点
全部平潭综合实验区旅游景点
平潭综合实验区特产
平潭综合实验区美食
平潭综合实验区地名网
平潭综合实验区名人
平潭综合实验区A级景区名录
平潭综合实验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平潭综合实验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平潭综合实验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第八批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福州市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