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河镇地处旺苍县城,与嘉川镇、黄洋镇、高阳镇接壤,镇政府驻地位于“中国红军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能源、交通、通讯中枢,也是全县商贸流通、农产品加工、创新创业、电商孵化、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核心区。 全镇幅员面积145.15平方公里,以县城为中心,中间地势宽阔平坦,南北两侧为梯次浅丘,自东向西的黄洋河在这里汇入源远流长的东河,贯穿全境,自然形成了“三沟四坝一片梁”特殊地形。
行政区划调整后,全镇辖13个建制村12个社区237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145097人(其中户籍人口76724人,农业人口9869户25721人;常住人口145097人)。现有林(草)地135630亩,耕地26290亩(其中高标准农田9230亩,特色经济园13400亩),森林覆盖率达67%。全镇辖37个基层党组织,其中,机关党支部3个,党员88名;村党支部13个,党员858名;社区党委12个,下设党支部48个,党员1109名;镇属事业单位党支部1个(东河中心卫生院),党员26名;企业党支部8个,党员89名。
有镇、村(社区)干部和村(居)民小组长各级各类干部466名(其中,镇干部127人,村级干部149人,小组长190人)。 全镇精准识别川山、红垭、南凤、灵溪、梨花5个贫困村,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1021户2883人。截至2020年底,全镇5个贫困村全部摘帽退出,1021户2883人全部实现脱贫,全镇实现绝对贫困人口清零。
一、区位及交通东河镇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国道g542线、省道s202线、广巴铁路、广巴高速横贯境内,形成了西到广元(航空港)、东到巴中(航空港)40分钟经济功能圈和南到成都、北到西安4小时经贸合作圈,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快捷的交通网络成为连接成渝经济圈和关(中)天(水)经开区的重要载体,有效促进川陕甘渝等4省20余个城市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经济走廊。
镇内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硬化道路达377.1公里(其中黑色化46.7公里),泥结碎石路52.9公里,全面实现了“村村通”和95%以上的通组道路硬化。
二、气候及资源东河镇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垂直气候明显,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在1100毫米左右,5至10月降雨量在900毫米左右,年平均无霜期280天左右。
温和的气候适宜多种动植物繁衍生长,主要气象灾害为干旱、洪涝、大风、冰雹、寒潮、秋绵雨和低温冷害等。境内资源优势独特。煤炭、白云石、方解石、石英砂、石灰石等矿产储量丰富;煤焦、建材、造纸、玻具生产兴旺;河流溪沟发达,塘库堰等水系配套充足,可控灌面达90%,蔬菜、水果、中药材、茶叶、山药、土鸡、黄羊、生猪等特色支柱产业初具规模。
享有盛名的国家aaaa级红色旅游景区—中国红军城,是川陕苏区后期首府,解放军历史上建制最大的第一支妇女武装—红军妇女独立师、最早的水兵建制—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直属水兵连、最大建制的红色童子团—少年国际先锋师诞生于此。景区占地1.5平方公里,三街(文昌街、王庙街、龙潭街)两巷(木市巷、何家巷)存有川陕省委、川陕省苏维埃政府、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和红四方面军总部等40多个党政军主要领导机关遗址,是全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好、遗址点最多的红军遗址群之一。
是全国首批经典红色旅游景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红军精神学院现场教学点、四川十大红色文化地标,2017创建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年游客接待量突破20万人次。以“缤纷世界·花果南阳”为主题的现代农业园区,2018年通过了国家aaa级景区评定,2019年被广元市农业农村局、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评为“美丽田园十乡百景”。
另有灵溪米仓古道遗址、南峰寺佛教文化、松米山森林公园、东河造币厂等旅游资源极具挖掘和开发潜力。
三、一二三产业发展 农业产业稳步增长。常年种植水稻4971亩、小麦4115亩、玉米1502亩、油菜2016亩;特色种植业主要有翠冠梨120亩、猕猴桃2000亩、蓝莓70亩、优质桃(李)2300亩,柑橘1600亩、杨梅2000亩、核桃9450亩,笋用楠竹800亩,黄茶260亩、绿茶800亩,以杜仲为主的中药材3000亩、食用菌50万棒、藤椒200亩;特色养殖业有仙居鸡15000羽、黄羊12000只、土鸡30000羽、莲藕和鱼虾等立体水产业180亩。
工业企业稳步发展。镇内有工业企业128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4家(非煤矿山5家,煤矿5家,建筑建材4家),中小企业114家。2019年实现总产值20.42亿元,实现利润1.77亿元,实缴税金1.38亿元。 服务产业欣欣向荣。全镇生产经营单位800余家,从业人员1500余人;医疗机构29家,从业人员1200余人;教育机构24家,小学教职员工439人,在校幼儿及小学生7580人;金融企业6家,金融服务网点23个;电子商务服务企业18家;通讯服务企业3家,服务网点41处;邮政服务网点3个;快递服务公司6家;旅游服务公司1家;宾馆酒店24家(其中,准三星级酒店4家);购物超市25家,物管单位195家;个私企业8700余家;九小场所1263家。
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二是有效整合各类农业产业链,推动上中下游各环节有机衔接,集群集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打造南山以猕猴桃、特色水果为主,中部河谷以粮油、蔬菜、渔业为主和北部山区以茶叶、特色水果为主的3大农业产业集群。三是完善农产品营销体系和冷链物流体系,鼓励供销、邮政和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加快在产业园区的经营布局,建立各类形式的产销联合体,发展农超、农社、农企等产销对接的新型流通业态。
积极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应用,依托县域电商服务体系、供销邮政网络体系、万村千乡市场体系,促进“农产品进城”与“工业品下乡”双向渠道畅通,探索“电子商务+企业+基地+农户”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不断扩大农产品营销与销售范围,提升农村电子商务的产业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