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魔岩又名秘魔寺,因唐朝秘魔和尚在此讲经说法而得名,位于繁峙县城南37公里的岩头乡岩头村东,距西豆公路2.5公里。秘魔岩创建于北齐,唐宋时声誉大振,闻名全国,在佛教界享有盛名。特别是秘魔岩的“龙洞”,是佛教徒到五台山必须朝拜之地,有“朝五台山,不朝龙洞,只朝了半座山”的说法。龙洞是五台山八大景之一。说是洞,其实无洞,而是两座陡崖结合处留下的一条长数丈、宽寸把、两边崖壁陡直笔立的岩缝。传说是文殊用两山锁小龙之处。秘魔岩地处群山环抱之中,这里风景秀丽,文物较多,使人留连忘返。有“百丈高崖,艳似朝霞”、“断崖无路只飞梯”、“千年古松成奇观’等景色。现存有唐代砖塔一座,五代时的砖塔及墓碑各一。宋金时代的经幢十座,明代砖塔一座,石雕佛像二十余
位于繁峙县城西南22公里岩头乡安头村附近,距西豆公路1公里。圭峰寺创建于隋,历代重修。现存建筑有正殿五间,东配殿三间,东楼二层六间,均属清代所建。殿内塑像已毁。寺内有明以来重修碑记十余通。圭峰寺背山面河,形似凤凰,山石嶙峋,奇形怪状。石间生有绞纹古柏,“古柏”躯干别致,形似“扭纹”,好像用手拧过似的。远近游人,都以其形态独特而称奇。传说寺内老僧为防止宝物被官兵掠走,曾令小和尚将“聚宝盆”埋在树下,为便于识别,还把小树拧了一个标记。结果,一夜之间,所有的树都变成了有“扭纹”的。“聚宝盆”从此也就再也找不到了。而圭峰“古柏”的“扭纹”形态,一直传到现在。
万佛塔,又称狮子窝琉璃塔,位于繁峙县岩头乡大草坪村富家庄自然村西南2公里处。坐北朝南。平面呈八边形,边长6米,占地面积173.82平方米。据塔刹座题记载,创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塔基八边形,束腰须弥座,高1.7米,塔身八边十三层,通高35米。通体镀琉璃砖,每层各面分五层十五排佛像,共计万尊。塔身为双层套筒结构,原可沿台阶上至五层,现已封闭。一层檐下设仿木结构砖雕,四面门两侧各雕力士像。塔南侧存石狮2尊,时代不详。2004年6月10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忻州文物荟萃》)
秘密寺秘密寺(第六批国保)时代:清地址:繁峙县岩头乡岩头村创建于北齐,唐武则天时为远近闻名的禅宗道场,金代以前为五台山十大寺之一,明代属西台外九寺之一。秘密寺亦称秘魔岩。主体为三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殿、文殊殿、藏经阁遗址。寺东1公里处有中庵,原有建筑已毁,石壁上现存雕像17尊,从中庵向东北上行2公里,有秘密寺最负盛名的龙洞。大雄殿为寺内主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前设廊。大雄殿、文殊殿内均有塑像。秘密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岩头乡岩头村,又名“秘魔寺”。唐代木叉和尚在此建寺,原有茅棚32处,规模甚大。北宋建前、中、后三院及中、西二庵。现仅存天王殿、正殿、藏经楼、禅堂、三圣庵、观音洞、金佛楼等。前院有天王殿,东
永安寺,位于繁峙县岩头乡大明烟村中。原名凤林寺。坐北朝南。南北长32.3米,东西宽17米,占地面积549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明代建筑。二进院布局,中轴线上仅存过殿、正殿。寺内原有窑楼、西贴房,现均毁。正殿石砌台基,基高1.5米,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硬山顶,七檩前后廊式构架,前檐明次间施以格扇门。寺内存明崇祯十六年(1643)重修碑1通。1985年4月15日,繁峙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吉祥寺又称清凉寺,位于繁峙县岩头乡大草坪村富家庄自然村东北500米处。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建筑。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天王殿、文殊殿和喇嘛塔,东西两侧为配殿。除文殊殿为清代建筑外,其余建筑均为1985年至2009年恢复新建。文殊殿石砌台基,基高1.2米,面宽三间,进深三椽,五檩前廊式构架,单檐硬山顶。1985年4月15日,繁峙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繁峙琉璃塔时代:明地址:繁峙县岩头乡庄子村原属大护国文殊寺内建筑,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动工,三十二年(1604年)完工。为八角十三层琉璃塔,高32米。底径12米,顶径4米。基座石砌束腰须弥式,雕仰覆莲瓣。塔中有阁,顺塔洞可上至六层。塔身外表全用黄、绿、蓝三彩琉璃装饰,以绿色琉璃为主。塔外表有琉璃佛像一万尊,故称万佛塔,又名“佛像典翠琉璃塔”。2019年10月7日,繁峙琉璃塔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奎峰寺遗址,位于繁峙县岩头乡安头村北300米的山坡上。东西长200米,南北宽70米,分布面积1.4万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原寺已毁,仅存遗址,现存建筑均为1988年重建。地面现存明景泰二年(1451)重修碑1通,清重修及功德碑9通,墓塔1座,清铁钟1口。1985年4月15年,繁峙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香山寺,位于繁峙县岩头乡大堡村西2.5公里的山巅。坐西朝东。东西长12.7米,南北宽6.7米,占地面积85.1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建筑。一进院布局,现仅存石窑一座,其余均为现代重建。石窟面宽三孔,每孔宽2.65米,进深6.7米,块石砌筑。1985年4月15日,繁峙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