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山西省 > 忻州市 > 繁峙县 > 繁城镇

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繁城镇文化旅游景点

繁峙正觉寺大雄宝殿

正觉寺,位于繁峙县繁城镇东城街村二道街35号。始建年代不详。北宋初称天王院,宜和年间朝廷赐名“正觉禅院”。元朝坚州副元帅王兆重修。寺址原在滹沱河南岸杏园村北,明万历年间随县城迁建于今县城中央。寺院与鼓楼在一条中轴线上,坐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2667平方米。天王殿于1982年拆毁,改建现代二层楼1座。现存建筑有正殿、东西配殿、过殿,均被粮食局占用。正殿面阔5间,进深3间,歇山顶,通板瓦布顶,斗拱和殿内梁以上,粮食局用泥封抹,结构不详。暴露部分有:用粗大的内额横跨3间,5间大殿仅用金柱两根,金柱之上用斗拱托巨大雀替,内额之端用丁袱与山面斗拱相连,四椽袱交札于内额之背;后转角处用垂连柱,用材砍削规整,为金代遗物。其余房屋均为清代建筑

繁峙天齐庙

天齐庙,位于繁峙县繁城镇作头村中。坐北朝南。南北宽68.6米,东西宽29.4米,占地面积2022.7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碑记载,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清康熙十八年(1679)、嘉庆二十二(1817)年屡次修缮,现存为清代建筑。三进院布局,中轴线上依次建有戏台、山门、过殿和正殿(东岳殿),两侧为钟鼓楼、东西配殿。正殿石砌台基,基高0.6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五檩无廊式构架,单檐悬山顶,覆盆式柱基,殿内西山墙绘水墨民间故事和五岳大帝出巡图,后墙绘十二音会壁画。庙内存明、清重修碑7通,夹杆石2个,清代壁画110平方米。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五架梁通达前后用两柱,单檐悬山筒板布瓦顶。除五架梁两侧绘有中部为二龙戏珠、两端为一整二

东峪三圣寺

东峪三圣寺,位于繁峙县繁城镇东峪村北200米处。坐北朝南,东西长10米,南北长9米,占地面积90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建筑。据碣记载,清同治十年(1871)由西庄村迁建于此。现仅存大殿,即普光明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五檩前廊式构架,单檐硬山顶,前檐明、次间均设四扇六抹隔扇门,殿内供有华严三圣及金刚、罗汉、菩萨像。寺内存12方石碣,碣高1.25米,宽6.05米,厚0.15米,清同治十年(1871)立石。全文楷书,除首块石碣载三圣寺迁建过程外,其余均为布施人名。邓士林撰文,席兰芳书写。1985年4月15日,繁峙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繁峙鼓楼

繁峙鼓楼,位于繁峙县繁城镇东城街村鼓楼街1号。坐北朝南,南北长58.5米,东西宽21米,占地面积1229平方米。据重修鼓楼碑记载,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二十年(1755)增设钟楼、鼓楼,光绪四年(1878)重修,现存为明、清建筑。方形城台,台高6米,台基中设拱券门洞,南北贯通,鼓楼面宽五间,进深六椽,七檩前后廊构架,二层三檐歇山顶,上层斗栱一斗二升交麻叶,下层明间设拱券门,次间圆形窗,四角施通天柱。存金大定十年(1170)铁钟1口,清重修及布施碑6通。1985年4月15日,繁峙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岳前街城隍庙

岳前街城隍庙,位于繁峙县繁城镇北城街村岳前街3号。坐北朝南。东西长17.4米,南北宽14.5米,占地面积252.3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明代建筑。现仅存正殿。石砌台基,基高0.5米,面宽五间,进深七椽,八檩前后廊式构架,单檐硬山顶。前檐设斗栱,单昂,平身科明间二攒,次、稍间各一攒。1985年4月15日,繁峙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祝戏台

三祝戏台位于繁峙县繁城镇三祝村旧村,年代为清,忻州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公主村龙王庙

公主村龙王庙位于繁峙县繁城镇公主村,年代为明清,忻州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