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陕西省 > 咸阳市 > 兴平市 > 南位镇 > 茂陵村

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南位镇茂陵村概况

茂陵村位于兴平市南位镇汉武帝茂陵以北300米处,东临井王村,西接张里村,北与定周村连畔,南有汉武帝陵墓巍然屹立,我们村由策村、史村两个自然村组成,共8个村民小组,458户1975人,耕地3360亩,主导产业以种粮和苹果为主。

茂陵村由策村和史村两个自然村组成,策村以董姓为主,据传说公元前139年——公元前187年给汉武帝修建陵墓时,汉室大儒人董仲舒在此给汉武帝写了三卷治国的策略,后来称此地为“三策故里”,故称策村。57年前,策村东城门上还有“三策旧迹”的横编。史村人基本全姓王,为何又称史村呢?是因为西汉时期,司马迁曾在此写下了著名的史记,据传司马迁死后就葬埋在史村以南100多米处,故称写史记的村子为史村。

2005年兴平市政府和南位镇政府协调策村和史村合并,因为两村皆处西汉时期茂陵邑,且村庄就在茂陵陵园内,所以取名茂陵村。村中以王姓和董姓为主,还有刘、李、张、高、申、冯姓等。其中刘姓是汉武帝守陵人后代,其余各姓为外来迁入姓,具体不详。

解放前,归百定乡管辖。解放初,归第三区茂陵乡管辖,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归跃进人民公社三韩乡管辖,1961年归三韩人民公社管辖,1965年归南位人民公社管辖,1967年归南位革命委员会管辖,1984年政社分设,建立乡(镇)政权,归南位乡管辖,1989年归南位生产委员会管辖,后归南位镇政府管辖。

汉武帝茂陵气势雄伟,规模宏大,陵园占地面积达数十平方公里,陵区的遗迹较汉景帝阳陵更为丰富,共发现建筑遗址14处,外葬坑400多座,陵四周较大的陪葬墓110余座,在史村东南100多米就有一个大冢,文革时已被生产队取土铲平,2007年考古时发现遗址,疑是司马迁墓,据村中老人说,很早以前,武帝陵四周都是柏树林,以后东、北、西三面的柏树被毁,种了庄稼,解放初期,岭南面还长着一大片柏树林,而且石碑的西边还有房,三年困难时期,陵南的柏树林被村民砍完,接着开荒种地,以后被兴平剧团做了农场。1977年被毛领博物馆收回,重新种上了柏树。

1957年前,策村东城门楼上有“三策旧迹”横标是大儒人董仲舒写《天人三策》之地。故称策村,茂陵现有村民255户1140人,总耕地1710亩,策村位于茂陵边缘,整个村庄被高大的围墙护卫,东门有树碑,上书“三策九计”村内建有宏伟的董氏宗祠,世代供奉先祖董仲舒仙位,悬挂着巨大的董氏族谱牌位,策村东南100米有董仲舒墓(首位墓)。

董仲舒(前179年——104年),字,宽大,汉景帝时期封为博士,建元元年(前140年)汉武帝亲策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百余人,董仲舒以“天人三策”获得第一,由于汉武帝重视并履行了“三策”董仲舒也得到了重用,并被封为江都易王刘非之相。后因著《灾异之计》引起了汉武帝的愤怒,被罢官降职,元狩元年(前122年)致仕归家,遂将家迁至茂陵(今 茂陵以北的策村)太初元年(前104年)寿终,葬策村东南100米处,村名称为“策冢”而西安和平门里下马陵只是董仲舒的衣冠冢。

策村无策姓,而董姓居多,他们都自称是大儒人董仲舒的后代。据兴平县志记载,策村村民冯友道家中保存有“董仲舒48代孙碣”一方。该碣长方形,长0.6米,宽0.54米,厚0.07米。从残存的文字中可以看出,该碣是董仲舒之49代、50代、51代孙为先祖董仲舒的48代孙立的;可见文字有“......仲舒为西汉名贤......迄今已千余年......”等,其石始于清乾隆52年(公元1787年)。

史村的由来则有另一番说法,据记载:司马迁其家自西汉元朔二年(前127年),他19岁时由夏阳(今韩城)徒居茂陵显武里赵村(今史村)。到征和二年(前91年)他55岁时,因李陵辩护激怒武帝,获罪下狱,期间在茂陵邑赵村住了36年。兴平地方志,地名志也记载 兴平茂陵北二里的史村,原名赵村,是西汉时掌管皇家史籍的人居住的地方。而当时的史官正是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后人为了纪念司马迁在赵村写“史记”,方改赵村为史村。今马嵬街道办事处史村是唐景龙四年由茂陵史村迁过去的。

在茂陵周围的十三个村子,每年农历十月十五都要轮流举办一次盛大的“老王古会”会期五天。主办方的村子要筹集资金,尽量把会办的热闹繁荣。秦腔戏是必不可少的,每天中午和晚上各一场大戏。有时还有歌舞、杂技穿插期间。老王会的迎送祭祀仪式是相当隆重的,在住祭地,五座小巧玲珑的纸扎小亭阁内,各坐着一位老王神像,由本村德高望重的长者高举旗幡,后跟数十人抬着五位王爷的阁亭,紧跟四行仪仗、敲锣打鼓、鸣炮放铳,绕会场缓缓游行,表示对五位王爷的怀念和颂扬。据说在清仁宗嘉庆年间,关中的兴平。武功一带,三年六料未收,特别是旱塬地区,饿殍遍地,连树皮草根都被人吃光了,而当时官府却以各种暴力行为继续向民众催粮要款,当时有一家从河南逃难到茂陵的王姓五兄弟,在老大的带领下,去县城砸开粮仓,放粮于饥民,成千上万的饥民被救活了,而王家五兄弟却被关进了监牢,当年十月十五这天被杀害了。茂陵周围十三村的人为了永远纪念王家五兄弟的英雄壮举,就把每年的十月十五日立为祭祀日,即现在的“老王会”。

茂陵村现有土地214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苹果,种植面积1170亩,大棚葡萄50亩,(其中策村粮食1080亩,苹果580亩,大棚葡萄50亩。史村苹果树590亩,粮食1060亩)近年来,该村特色产业红提葡萄发展迅速,收益可观,劳务输出也成为村中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全村在外打工约300人,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8700元,大量的中外游客、独特的地理位置为茂陵村的快速发展开辟了新的财源。近年来,在改革开放这个好政策的推动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村上两委会积极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以果林和运输业为主导,引导群众种植苹果970多亩,葡萄大棚70亩,各种运输车辆110多辆,养殖业初具规模,鸡存栏5000多只,村北有年产200多万元的砖厂一个,可安排村中剩余劳动力30余人,现在村里基本找不到剩余劳动力,连同常年在外打工人员全村总产值达830多万元。

村民富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种文化活动、娱乐活动就有了新的要求。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就着手搞农村阵地建设,投资10万元建成村委会办公室、党员活动室160平方米,娱乐广场1200平方米,使干部有办公场所,村民有休闲娱乐场所。

2009年村上为了解决村民出行、生产方便,共修水泥路3520米,现在村上道路硬化超过80%,投资9万元修建了一座合作医疗室,解决了群众的看病难的问题,1970年建成2500平方米的策村小学,教师12人,学生230人。

目前村上干部又争取资金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每天晚上,路灯下跳起了广场舞成了现代农村一大两点。两委会还计划在今后三年内,绿化道路2000米,建成人饮水工程一座,扩大养鸡、养猪、养羊的规模,整顿好农村的环境卫生,改造旱厕让家家户户使用干净卫生的水厕,使村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