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约1万年以前,华胥镇就有先民活动。
华胥镇西侧有“华胥陵”。
古史载:伏羲、女娲为华胥氏所生,兄妹相婚而有了人。
华胥是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早期的氏族代表人物,氏族延续时间很长,一直到仰韶文化前(约6500或6000年前)。
据《陕西通志》:“骊山巅三皇祠(今仁宗庙)祀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
盖伏羲氏、女娲氏皆华胥氏所出,故祀于故里。”因华胥繁衍了伏羲、女娲等部族,故春秋时将汉族的祖先称作中华或华夏。
2009年8月—2010年6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位于华胥镇的新街遗址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了解到该遗址的文化内涵主要为仰韶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晚期。
除各种遗迹文物外,还发现了近50件玉器,主要是簪、笄、锛等。
这些玉器的发现为“四大名玉”之一的蓝田玉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将蓝田玉时代提前。
[7-8]秦献公六年(前379年)至北周建德二年(573年),为蓝田县治。
秦献公十八年(前367年),秦献公封其子向于此为蓝田君。
因宋《长安志》等古籍记载蓝田古城及荆柯墓在县西三十里。
现荆柯墓在镇小学内,故推测古蓝田县城在此镇西一带。
同时也与《蓝田县志》记载:“在芷阳城南十五里”相合。
清末因街上设油坊名油坊街。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年(1912年)后,设华胥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华胥区,驻韩家崖村。
1954年5月,华胥区划归洩湖区。
1958年,成立华胥公社,驻油坊街。
1966年,改名为红卫公社。
1977年,恢复原名。
1996年8月,撤乡建华胥镇。
相传在伏羲、女娲创世之时,因吃了其母阿氏亲手所植大杏树的百年杏果后,灵气顿生,方得河图络书,画八卦、创文字、炼石补天,建立了华夏远古文明之基。蓝田大杏栽培历史悠久,面积3.5万亩,产量3.2万吨。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