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期临沂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早在二十万年以前,人类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远古文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在境内有多处发现使用文字符号,沂河和沭河流域发现的近百处细石器文化遗存,是一、二万年前的人类所创造。
5000年以前,这里的人类就开始掌握了酿酒技术等。
[192]夏商周时期商朝时期,这块土地上丰存过郯国、莒国、费国诸方国。
周灭商后,临沂地域并入青州,分属齐、鲁两国,见于《春秋》的有颛臾、鄅、鄫、鄟、阳、向、郯、根牟、於馀丘等国。
[192]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鲁国季孙斯、叔孙州仇帅师修筑启阳城作为鲁国东南屏障,成为今临沂老城的前身。
临沂域内除商周时期古国外,见于《春秋》的有启阳、中丘、祝丘、鄪、祊、防、台、东阳、武城、丘舆、向、次室、蒙、郓、堂阜、密、鄢陵等17个大的城邑。
战国时期,域内诸封国先后为齐、楚所兼并,至战国末期,南部属楚,北部属齐。
[192]秦汉三国时期秦朝统一,地方实行郡县制,临沂地域属琅琊郡和郯郡。
西汉时,为避汉景帝刘启名讳,启阳城更名开阳并设为开阳县。
汉武帝时设十三州部,临沂域内的郯县为徐州治所。
临沂地域分属徐州之琅琊国、东海郡、城阳国和兖州之泰山郡。
东汉时,改琅琊郡为琅琊国,光武帝子刘京将琅琊国迁都开阳,自此开阳称琅琊。
临沂地域分属徐州之利城郡、东海郡、琅琊郡、琅琊国和兖州之泰山郡、东莞郡、东安郡和城阳国。
三国时期,开阳一直作为琅琊国国都,封有琅琊王。
临沂地域属魏国。
至魏末,分属东海国、琅琊国、东莞郡、泰山郡。
琅琊阳都的琅琊诸葛氏族人分辅三国,其家族文化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92]两晋南北朝时期西晋时期,临沂地域分属徐州之琅琊国、东海郡、兰陵郡、东莞郡、兖州之泰山郡。
晋室南渡后,地域先后属于后赵、东晋、前燕、后燕、南燕、前秦和北魏。
[192]隋唐时期隋朝时,大业初年(605年),将开阳、临沂、即邱3个县合并为临沂县,治所设于今临沂城。
临沂地域分属沂州(琅琊郡)、泗州(下邳郡)、密州(高州郡)、海州(东州郡)、徐州(彭城郡)。
唐朝时,临沂地域分属沂州(琅琊郡)、密州(高密郡)、徐州(彭城郡)。
[192]宋金元明清时期宋朝时,临沂地域分属沂州(琅琊郡)、密州(高密郡)、淮郡军等。
金朝时,临沂地域分属山东东路的沂州、莒州、邳州、泰安州。
元朝时,临沂地域分属兖州府和青州府,清初因之。
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沂州为沂州府,置附郭兰山,降莒州为散州,属沂州府。
辖兰山、郯城、费县、沂水、蒙阴、日照、莒州6县1州。
[192]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府撤州,实行省、道、县三级制。
民国二年(1913年),撤销沂州府,改莒州为莒县。
民国三年(1914年),分山东省为4道,改兰山县为临沂县,临沂地域分属济宁道和胶东道,民国七年(1918年),临沂县撤销。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划为山东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在临沂域内的大店成立了山东省政府。
临沂地域分属鲁中、鲁南、滨海3个行政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7月,鲁中行政区、鲁南行政区、滨海行政区三个行政区合并为鲁中南行政区,设鲁中南行政公署(驻临沂城),临沂地域分属沂蒙专区、尼山专区、台枣专区、滨海专区4个专区。
[192]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5月,鲁中南行政区撤销。
以沂蒙专区为基础成立沂水专区,辖9县。
以滨海专区为基础成立临沂专区,辖9县。
1953年7月,沂水专区撤销,除日照县划归胶州专区外,所辖其余各县皆划归临沂专区,同时,原属滕县专区的平邑县亦并入临沂专区。
1967年,临沂专区改称临沂地区。
1989年,临沂地区所辖的日照市析出,沂源县划归淄博市。
1992年,莒县划归日照市后成今境。
1994年1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临沂地区和县级临沂市,设立地级临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