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镇刘集后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这里诞生了全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刘集支部,传播、使用和保存了我国首版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2011年7月,以刘集支部革命斗争史为题材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宣言》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成功上映,这也更加提升了大王镇红色文化的渲染力和影响力,扩大了刘集的知名度,在全国引发了“观《宣言》、学《宣言》”的热潮。为纪念我国首版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在刘集村传播、使用和保存的艰辛历程,讴歌早期革命党人的丰功伟绩,大王镇建设了全国第一个《共产党宣言》纪念馆。旨在进一步弘扬宣言精神,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高扬共产主义旗帜,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途上,奋勇争先,阔步前进。
大王镇位于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黄河三角洲南部,全镇总面积122平方公里,辖1处省级经济开发区,97个行政村,27个居民小区,境内常住人口16万人。大王镇是革命老区,这里建立了全省乃至全国最早的一批农村党支部,保存并传播了全国第一版《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诞生了邓天一、李耘生、李玉堂、丁莱夫、张太恒等诸多仁人志士,出现了清河大地第一支抗日武装力量,第一届广饶县委就诞生在大王刘集。刘集村党支部建立于1925年春,是山东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刘良才任党支部书记,刘英才、刘洪才为委员,隶属中共济南地方执行委员会。1927年8月,在刘集党支部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共广饶特支,刘良才任书记,兼任刘集党支部书记。1928年12月,中共广饶县委在广
垄丘遗址位于广饶县大王镇东营村北,台丘高约9米,直径约60米,面积约3000平方米,俗称“垄丘山”、“六令崮”,呈坡、顶两层的圆包形。是一处东周时期的古台丘,具有较高的历史考古价值。据民国二十五年《广饶县志》记载,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知县谢中曾建龙王庙于其上,之后又建了龙王庙、老母殿,左、右、前三面各有一香火池,东南角有钟楼,山的东坡有药王殿和三皇圣祖殿,里面供孙思邈、张仲景、扁鹊、华佗等名医和天皇、地皇、人皇塑像。台丘的西坡是桃园三爷殿,殿内塑有刘、关、张结义塑像,另有周仓、关平塑像,墙上画有桃园结义及白帝城托孤等大型系列画,人物栩栩如生。老母殿的下面是王灵官庙,庙门上两幅对联:“善来此地心常泰,恶过此门心胆寒”、
门田氏祠堂位于大王镇田门村,东面约20米是阳河,西临南北街道,东西约18米、南北约30米,总面积约540平方米。祠堂由北屋和南门楼组成一个完整的院落。北屋三间,灰瓦盖顶,硬山式,砖石木结构,面阔11.5米,进深7.7米,四梁八柱,硬山脊,浮雕金彩双龙戏珠,山脊上有动物雕塑。月台东西长6.6米,南北长4.5米,高0.6米。从大门到正殿有石砌走道,大殿后面有一个后花园,种植着花草树木。南大门为二重门,上横挂“田氏先祠”匾,大门进深4.55米,面阔3.85米。据传,田门田氏祠堂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该祠堂曾被维修过多次,最后一次维修是解放初期,现仍保持原貌。院落建筑古朴典雅,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和特点。2017年被
荣庄遗址位于广饶县大王镇荣庄村西北约100米处。遗址中间高,四周渐低。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300米,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该遗址是1980年普查发现。遗址文物标本众多,有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彩陶片、红陶鼎足等;有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鼎、陶罐、陶器盖、陶鼎足等;有商周时期的灰陶鬲、灰陶豆等;有汉代时期的灰陶壶、陶鼎等。纹饰主要有弦纹、绳纹;陶质主要有彩陶、磨光黑陶及灰陶。根据以上出土的文物分析,早在5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为研究这一地区的地方类型、文化分期及早期人类的活动、分布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为深入探讨黄河下游地区的古代文明提供了宝贵的资料。2005年被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郭西花园遗址位于广饶县大王镇北郭西村东南约1500米,2009年4月23日进行了复查,东西125米,南北211米,总面积16528平方米。从现场观察,遗址地势平坦,表面是农田,地面散落着少量的文物标本,有灰陶片、灰陶布纹瓦、灰陶砖块等。同时,在地表还散落着一定量的晚期瓷片,有褐釉瓷碗底、白釉瓷片等,年代应为宋元时期。经钻探,我们发现文化层距离地表极浅,文化层较薄,包含物有少量的灰陶片等。根据采集的文物标本分析,遗址年代为商—汉代,是研究广饶人居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后贾遗址位于大王镇后贾村西约50米处,呈长方形,东西约350米,南北约300米,总面积约105000平方米。经钻探文化层深约2米,包含物有灰陶片、红烧土、灰土等;地表遗物较少,采集的标本有鬼脸鼎足、灰陶鬲足、灰陶豆盘、瓦当、罐口沿、布纹瓦片、饼形瓷碗底、圈足瓷碗底、绿釉瓷碗口沿、黑釉金线瓷器残片、白釉瓷碗口沿等,据采集到的标本特征分析此遗址为新石器时期至汉、宋代至元代时期的文化遗存,延续时间长,为研究该地区该时期的文化序列提供了依据。
北卧石西遗址位于大王镇北卧石西村西南约100米处,遗址东西长约300米,南北约200米,总面积约60000平方米。经钻探文化层深约1.5米,包含物有红烧土颗粒、草木灰颗粒、泥质灰陶片,采集到的标本有夹砂罐形陶鼎、鼎口沿、泥质灰陶杯口沿、灰陶簋座、豆盘、灰陶绳纹鬲足、鬲口沿、灰陶器底等,据采集到的标本推断此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至汉代时期的文化遗存,延续时间较长,为研究该地区该时期的文化序列提供依据。
西营遗址位于大王镇西营村村北部,地势较平坦,遗址呈长方形,东西约350米,南北约180米,总面积约63000平方米。地表遗物较少,经钻探文化层深约1.2米,包含物有红烧土颗粒、草木灰、木炭颗粒、泥质灰陶片;采集的标本有灰陶绳纹鬲足、灰陶绳纹鬲口沿、灰陶盆口沿、灰陶豆盘、豆柄等,据采集的标本特征分析此遗址为周至汉时期的文化遗存,延续时间较长,为研究该地区该时期的文化序列提供依据。
东吕古墓位于广饶县大王镇东吕村东北约300米处。西距东青高速公路约20米,北距大王镇政府驻地约5公里,南与青州市相邻。该墓封土近似圆形,封土高约5米,直径约60米,占地面积约3600平方米。该墓是战国时期的大将军吕丘亮之墓。封土为夯筑,夯层清晰,夯面平整,结构坚硬,夯层厚约15厘米,夯层上有一层铁锈。墓主体保存完好,具有较大的保护价值。2005年被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庄子村北遗址位于大王镇东庄子村北约250米处,地势平坦,呈长方形,东西约200米,南北约120米,面积约24000平方米。经钻探知文化层约70厘米,包含物较少,只见到红烧土颗粒;地表遗物较少,采集到的标本有泥质灰陶器口沿残片、缸口沿、盆底、白釉瓷器残片等,据采集到的标本特征分析此遗址为汉代、宋代至元代时期的文化遗存,为研究该地区该时期的文化发展提供依据。
北卧石西古墓位于广饶县大王镇北卧石西村西北约300米处,东距原西营乡政府至北卧石的南北沥青公路约50米,北距原西营乡政府12公里。西距淄河约3公里。该墓为黄土封顶,高约7米,南北长约40米,东西宽约33米。墓现状为椭圆形。该墓没有进行过发掘,墓室结构不祥。该墓保存完好,为春秋时期的古墓,值得重点保护。2005年被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王傅家遗址位于广饶县大王镇傅家村北,东西约260米,南北约214米,总面积56000平方米,地表散落着大量的器物标本,有灰陶布纹板瓦,灰陶罐底,灰陶口沿,白釉瓷片,褐釉瓷片,青花瓷片等。经钻探文化层较浅,包含物有草木灰、红绕土颗粒等。根据采集的文物标本分析判断,遗址年代应为汉代,对研究广饶人居历史、海岸线变迁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东庄子村东遗址位于大王镇东庄子村东约200米处,地势平坦,呈长方形,东西约100米,南北约100米,总面积约10000平方米。经钻探文化层深约70厘米,包含物极少。地表遗物很少,采集到的标本有泥质灰陶盆口沿、盆底、壶底、泥质灰陶残片,据采集到标本推测此遗址为汉代文化遗存,为研究汉代的人居环境等提供了依据。
马鸣寺遗址位于广饶县大王镇后屯村西北角,东西长46米,南北长78米,总面积平方2700米,地表有许多灰陶布纹瓦,灰陶砖块等。经钻探得知,旧址文化层较薄,包含物有少量的碎陶片等。根据地表文物标本,以及结合其他资料分析,旧址年代为汉代、宋至清代,对于研究广饶县寺庙分布状况等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重要意义。
田门田氏祠堂位于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年代为清。2022年1月,被核定公布为山东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