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山东省 > 泰安市 > 东平县 > 接山镇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接山镇文化旅游景点

常庄民居

常庄古民居建筑群坐落于接山镇金马山南面,古民居以梯形依山势而建,向东西方向延伸。常庄现存传统建筑共30户500余间。村落三面有护城河与古寨墙环绕,如今依昔可见,传统古建筑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比例为50%,基本保存了清代中晚期的建筑风格,堪称“鲁西第一民居群”。2010年10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苍邱,银夏谢,赶不上常庄后山坡。”这句在接山镇常庄流传很久的谚语经常被当地人念叨。意思是说,苍邱和夏谢这两个接山镇的村庄,因田地肥沃、村民富裕而被赋予“金银村庄”的称号,但是和常庄一比,就逊色了,可见常庄曾经在接山镇人眼中的富庶。明朝初期,常氏家族自洪洞-县迁到现在的常庄建村,以姓氏命名为常庄。常庄村域面积10.2平

玉泉灌渠

玉泉灌渠位于东平县接山镇常庄村,年代为近现代。玉泉灌渠为泰安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接山主席台

接山主席台位于东平县接山镇接山村,年代为近现代。接山主席台为泰安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口头村古民居

前口头村古民居位于东平县接山镇前口头村,年代为明、清。前口头村古民居为泰安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遂城遗址

遂城遗址位于东平县接山镇上遂城村,年代为东周。遂城遗址为泰安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路军一一五师后方医院

八路军一一五师后方医院位于东平县接山镇山神庙村,年代为1939年。八路军一一五师后方医院为泰安市第六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平遂城遗址

遂城遗址位于接山镇上遂城村南。据《左传》等史书记载,商汤灭夏,封虞舜之后于遂,始建遂国,战国时为鲁之附庸,国人四姓,即遂因氏、颌氏、工娄氏、须遂氏。鲁庄公十三年(公元前681年)春,为平宋国之乱,鲁、齐二国会于北杏,因曾遭齐人侵害,遂人不至,后终被齐国所灭。遂城遗址属山间台形地,东西450米,南北350米。文化层堆积厚约0.6米。表层黄土,地表暴露物有灰、褐、红色罐和鬲口沿、豆盘等器物陶片以及饰绳纹的灰黑色较薄形小陶砖等。遗址区内西南部有一高土台,为当时遂国内城城址,当地群众俗称“南城台子”。

鄣城故城

鄣城故城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接山镇鄣城村及周围地带,南临大清河,北端有泰东公路穿过。故城遗址面积东西长1300米,南北宽650米,文化层的中心部位被整个鄣城村所压。村东、村北由于动土较多,从地下50至80厘米深处发现有很多板、筒瓦残片和罐、瓮、盆残件,据考证,大多数器物为秦汉时期的遗物。鄣城,是东平县地方志有记载的一处古城池。光绪版《东平州志》载:“鄣,姜姓故城,在无盐城东北50里。”鄣城故城,西周、春秋时期为鄣国治;战国时期属齐管辖,秦代属无盐县;西汉置章县于此,属东平国;至三国魏废制。真可谓是历史悠久,虽然延续时间不长,现在城郭不清楚,但能分辨出其大致范围。

蓆桥

蓆桥是一座联拱石桥,位于山东省东平县接山镇蓆桥村村南的汇河故道上,因传说宋真宗过桥时以草席铺垫而得名。清光绪年间的《东平州志》称蓆桥的始建于宋代。公元1008年,宋真宗东封泰山经过此处,据传宋真宗经过此桥时以草席铺垫,蓆桥因此得名。金代大定年间、明嘉靖年间蓆桥曾获重修。1921年、1934年蓆桥曾两次被维修。20世纪50年代后,山东省交通厅又对蓆桥进行数次维修加固。蓆桥为石质联拱桥,总长约107米,其中主桥长21.7米,主桥东、西各有一段引桥,分别长25米和58米。桥高3.25米,桥面宽5.6米,以石板铺成。有三个孔,直径7米。蓆桥桥东有一处周、汉时期的遗址,此处曾出土陶豆、鬲足等遗物。1967年,泰东公路改道至原道路以北,不再通过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