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甘肃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甘肃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春堡文昌阁及三官庙
  陈春堡文昌阁位于武威市凉州区洪祥镇陈春村五组,平面呈凹字形,面阔3间,进深5间,南北11米,东西8米,面积88平方米,通高14米。为3层重檐歇山顶过街阁楼,1层明间为过街通道。2层周围有廊、置木质地板。建筑整体1层面积较大,3层歇山楼阁为装饰性建筑,体态小巧轻盈,地方特色明显。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陈春堡三官庙位于陈春堡文昌阁东侧,始建于明代,现存三官庙及北厢房。三官庙坐东向西,南北长20米,东西…[详细]
凉州李氏宅院
  凉州李氏宅院位于武威城区达府巷内,坐南向北,占地面积1430平方米。由悬山顶式大门、前后两院、过厅、花园等组成,前身为明代甘肃镇总兵达云府邸前院。清咸丰年间,著名学者李铭汉从达云后裔处购得后进行补修,俗称“李翰林院”。该院落主体建筑开间进深很大,体现了官府宅院的特征。…[详细]
列四坝聚风楼
  列四坝聚风楼位于张掖市民乐县顺化镇列四坝村,建于清代,整体建筑由楼台、楼体两部分组成,总高18.5米。楼台为覆斗形,夯土青砖包砌,南北长22.5米,东西长16米,高5.5米,占地面积360平方米,台顶四周有砖砌花栏女墙,西北角有砖砌马道。楼台中央建聚风楼,坐北面南,青瓦单檐歇山顶,面阔3间,进深1间,高13米,四周出廊,南面辟门,整体体现出河西地区清代建筑特征、建筑工艺、建筑文化。…[详细]
川口戏楼
  川口戏楼位于定西市通渭县陇山乡川口村西南,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坐西面东,砖木结构,前檐面阔3间9米,为歇山顶,主体为1开间,进深7.5米,高5米,建筑面积67.5平方米,石砌台基高2米。为典型的“凤凰展翅”造型,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详细]
陇西县文庙棂星门
  陇西县文庙棂星门位于定西市陇西县巩昌镇,建于清光绪九年(1884年),为4柱3楼单檐歇山顶牌楼,建筑东西长11.9米,南北长3.6米、高9.4米,占地面积21平方米。最大特点是4柱均为通天柱,用垂柱连接梁枋,延伸屋檐,戗柱起结构稳定作用。…[详细]
西京观大殿
  西京观大殿位于陇南市文县哈南村,始建于元代,明代重建,建筑面积304平方米。建筑坐西朝东,由正殿、抱厦、偏厦构成。正殿为单檐歇山顶,殿前抱厦为卷棚顶,5架梁。建筑梁柱用料硕大,彩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详细]
文县观音楼
  文县观音楼位于陇南市文县石鸡坝乡岷堡沟村,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由主楼与抱厦构成,建筑面积为162平方米,占地面积为487平方米。主楼外观体现“天圆地方中八卦”的营造理念,建筑为4层,1、2楼为正方形,3层为八角形,四面开月洞窗,4层为攒尖顶封闭小亭。抱厦为两层,歇山建筑,四面翘角由牛腿支撑。…[详细]
老庄青羊寺
  老庄青羊寺位于陇南市宕昌县沙湾镇老庄村,始建于明代,由山门、过厅、左耳房、右耳房、钟楼、鼓楼、厢房、观音菩萨殿、正殿、歇马殿组成,建筑面积160平方米,占地面积2480平方米。大殿后焚毁,清嘉庆三年(1798年)在维修观音菩萨殿时重建,坐北朝南,面阔3间,间宽3米,进深4米,高5米,建筑木构雕刻简洁明快,彩绘地方特色明显。山门左右有清代石狮1对。…[详细]

康县朱氏民居
  康县朱氏民居位于陇南市康县岸门口镇街道村,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属穿斗式四合院民居,坐东向西,正房5间,1门3进。占地面积340平方米,单层建筑面积288平方米。正房台基立面有石刻浮雕图案。建筑建制完整、保存完好,具有典型的陇南地方建筑建造工艺及特点。…[详细]
圣容寺六体文石刻
  圣容寺六体文石刻位于金昌市永昌县城关镇金川西村一社圣容寺东侧峭壁上,高0.8米,宽1.0米。共有石刻两方,左面一方有4行文字,每行6字,第1行为八思巴文,第2行为回鹘文,第3行为西夏文,第4行为汉文,内容为佛教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哞”。另一方有2行文字,上为梵文,下为藏文。…[详细]
信猴沟岩画
  信猴沟岩画位于白银市靖远县糜滩镇碾湾村信猴沟,集中分布于红砂岩石崖之上。共有岩画5幅,76个单体图像。题材以人、羊、鹿、马为主,岩画大多采用敲凿与线刻技法,是早期黄河文化的重要见证。…[详细]
秦亭魏碑
  秦亭魏碑位于清水县秦亭镇秦亭村秦乐寺东侧。年代为北魏太和二十年,类别为石窟寺及石刻。1982年12月31日公布为清水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中心点为基点,碑座四周10米以内。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东、南、西、北周界为基础,各向外延伸20米。…[详细]
白崖沟摩崖石刻
  白崖沟摩崖石刻位于天水市武山县滩歌镇南沟村,石刻通高2.25米、宽1.62米,总面积3.65平方米。四周皆有拦线,个别字残损,全文共计276字,分16行,首行9字,次行3字,0-19字,其余各行均20字。内容记载了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在开封重修宣德楼、集英殿于陇右伐木的事迹。系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弟子刘焘的楷书,书风淳古遒劲、体态端庄。…[详细]
罗汉洞石窟
  罗汉洞石窟位于平凉市泾川县罗汉洞乡罗汉洞村红砂岩崖面上,分布范围长约1千米。始凿于北魏,唐、宋、明、清均有补修。现存洞窟120个,造像24身,其中泥塑浮雕造像(菩萨、天王)17身。各窟壁画合计约360平方米,其中浅浮雕约10平方米。罗汉洞石窟集石刻、雕塑、绘画于一身,对研究北魏及后世石窟营造、洞窟形制具有重要价值。…[详细]
竹林寺石窟
  竹林寺石窟位于平凉市庄浪县韩店镇郭漫村黄草社,窟群分布在长100米、高40米的崖壁上,面积4000平方米。现存洞窟5座,造像8尊,壁画5平方米。其中1号、2号窟时代为宋代,3号窟开凿于明代,4号窟时代为北周,5号窟时代为清代。1号窟保存3尊宋代泥塑佛像及宋元明清题记。4号窟保存5尊北周泥塑造像。3号窟保存5平方米明代壁画。…[详细]
鹅池洞石刻
  鹅池洞石刻位于庆阳市庆城县庆城镇南大街,石刻共7块,分别为宋“再浚鹅池洞泉”石刻、“鹅池记事”石刻、明“同观鹅池记”石刻、“重浚鹅池”石刻、“鹅池铭并序”石刻、“鹅池记事”石刻和“观鹅池诗”石刻。碑刻内容主要为历代重修、疏浚鹅池洞事迹等,对研究陇东地区历史文化有重要价值。…[详细]
安定寺石窟
  安定寺石窟位于庆阳市合水县太白镇莲花寺行政村龙王沟沟内,为前廊后室结构。前廊为长方形平顶,前部立有两个方形廊柱,廊柱为四方塔形,柱身四面雕刻造像。门道右壁上部刻“金大定戊戌十八年(1178年)八月初三日”开窟题记。中心设方形佛坛。后室正壁及左、右壁高浮雕罗汉、佛、菩萨等造像。…[详细]
田园子石窟
  田园子石窟位于庆阳市镇原县方山乡蒲河行政村田园子自然村,共4个洞窟,2号、3号、4号窟均为佛窟,坐西向东,平面呈长方形,窟内均雕三佛及胁侍菩萨,为“三世佛”造像题材。3号窟出土铜佛造像7件、石造像碑1件、石造像塔1件、佛画像石1件,五铢钱1枚。此石窟为北魏时期的佛教遗存,是近年来甘肃陇东地区石窟寺考古的重要发现,为丝绸之路关陇道佛教文化传播及交通路线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填补了蒲河流域上游佛教石窟考…[详细]
大云寺摩崖造像及狮子洞题刻
  大云寺摩崖造像及狮子洞题刻位于陇南市成县城关镇庙湾村东南的凤凰山麓,为一长条形天然石龛,唐称大云寺、凤凰寺,宋称凤凰山寺。寺内现存唐宋时期的摩崖题刻8处,碑石5方,摩崖造像群1处,散存柱础、石臼等建筑构件等多件,题刻以唐元和九年(814年)《李叔政题壁》(墨书)最为珍贵。狮子洞为一处天然溶洞,现存摩崖刻石9处。大云寺摩崖造像及狮子洞题刻是陇南地区保存唐宋题记较集中的地方,在甘肃同类文化遗迹中具有典…[详细]
成县仙人崖摩崖题刻
  成县仙人崖摩崖题刻位于陇南市成县城关镇南山仙人崖北侧的断崖上,包括南宋“王康题记”、“甘露降图”、元“重修北极宫记”和“岳世音”题刻。对研究陇南地区道教源流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同时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水平。…[详细]
重点关注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