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甘肃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甘肃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鹯阴城遗址
  鹯阴城遗址位于平川区水泉镇,年代为汉代,类别为古遗址。2014年7月4日,鹯阴城遗址被公布为白银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城南、北以村道以内,东、西以城壕外墙外扩展50米为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城南、北以村道为封闭线,东、西以城壕遗址向外延伸200米,四条线相交呈正方形。…[详细]
师赵村遗址
  师赵村遗址位于天水市秦州区太京镇师家崖村,遗址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长约200米,分布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3米,是一处文化内涵丰富且完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历次发掘出土石、骨、陶等器物1600余件,其中陶器200余件,各类饰品和工具约400余件。出土仰韶文化晚期陶塑多件,造型包括人面、蟾蜍、羊头、鸟和陶祖等。…[详细]
程耳坪遗址
  程耳坪遗址位于天水市甘谷县新兴镇苟家村西200米,西起大湾沟,东至三角地,北靠程耳坪三台地,南至陇海铁路。遗址东西长1000米,南北长500米,分布面积约5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暴露有灰坑。该遗址采集有弧线三角纹、带纹、网纹彩陶盆、钵残片和泥质、夹砂红、灰陶片及石刀、石斧等,属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遗存。…[详细]
圪垯川遗址
  圪垯川遗址位于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大阳镇闫庄村,仰韶时期遗存面积约16万平方米,2021年发掘清理仰韶文化、齐家文化、汉、宋、明时期遗迹950余处,包括墓葬88座。仰韶文化各期聚落组成主要有房址、灰坑、墓葬、窖穴、灶址、灰沟、活动面、环壕等,其中居址区、制陶区、墓葬区等功能分区完备。仰韶早期史家类型环壕聚落面积约8万平方米,聚落-发现3道环壕,中心区为1处广场,围绕广场呈向心状分布3组房屋计10…[详细]
宋家遗址
  宋家遗址位于平凉市泾川县泾明乡庄头村宋家社东部台地上,遗址南北长700米,东西长200米,分布面积约14万平方米,包含有旧石器时代及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常山下层文化、齐家文化遗存。地表散落有大量陶片,遗址断崖有堆积丰富的文化层,厚2-6米,含有大量夹砂、泥质红陶、橙黄陶、灰陶残片及动物骨骼、石器,暴露遗迹有白灰面房址、灰坑等。采集有尖状器、刮削器等打制石器及红陶口沿残片、素面灰陶片、红陶彩绘片、…[详细]
苏苗塬遗址
  苏苗塬遗址位于平凉市庄浪县良邑镇苏苗塬村西南500米,遗址东西长1000米,南北长500米,面积约50万平方米。在遗址断面和断崖中发现长60-90米,厚0.5-3米文化层,暴露有灰坑、白灰面居址、陶窑。采集有仰韶文化半坡、庙底沟类型的陶片,有泥质和夹砂红陶,饰细绳纹。彩陶多见宽带纹、弧线三角纹。器形有曲腹盆、重唇口尖底瓶、碗、罐等。采集到10多件常山下层文化玉器,对我国史前玉器的发展研究提供了重要…[详细]
吴家川遗址
  吴家川遗址位于平凉市庄浪县岳堡镇吴家村南,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长800米,分布面积约40万平方米,为一处大型仰韶文化遗址。文化层厚1-2米,暴露有灰坑、墓葬、灶址。采集到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细泥红陶片,纹饰以绳纹、弦纹为主,器形有罐、甑等;庙底沟类型陶片为泥质和夹砂红陶,饰细绳纹、弦纹,彩陶纹样以勾叶纹为主。吴家川遗址对研究仰韶文化在庄浪河流域分布具有重要考古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详细]
通边故城
  通边故城位于平凉市庄浪县通化镇通边村,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400米,东西长600米。城墙黄土夯筑,残高3-6米,墙基宽6米,夯层厚0.1-0.2米,开东、西、北三门,东北有瓮城,长40米、宽20米。东南角突出,西南面有一小堡,俗称“虎耳城”,夯层中采集到宋代绳纹灰陶片、豆青瓷片、白釉瓷片、黑釉瓷碗残片。城内发现堆积厚约1.3米的瓦砾堆,曾出土宋、金代耀州窑瓷器、宋代铁锅、金代铜镜等文物。…[详细]

大泉驿遗址(又名苜蓿烽燧遗址)
  大泉驿遗址(又名苜蓿烽燧遗址)位于瓜州县布隆吉乡双塔村双塔水库大坝西3.5公里处的疏勒河北岸,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4.6米,东西宽4.5米,高5.7米,烽体底部借助风蚀台地修筑,上部夯土版筑,中间夹有原木,夯层厚14—16厘米。烽燧南侧连有坞障,地基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8米,东西宽7.95米,烽位于东北角,坞墙现已倒塌,残高1.2米,残宽0.8—1米,土坯修筑而成,土坯长35厘米,宽20厘米,…[详细]
瓜州坛城遗址
  瓜州坛城遗址位于酒泉市瓜州县渊泉镇东北6.5千米处,由外墙、方坛、大圆坛、小圆坛、方形台基组成。外墙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均为142米,高0.9米,砂砾堆积而成,四面各开一门,外连瓮城。方坛位于外墙内侧,距外墙17米,呈正方形,长宽均为109米。大圆坛居于方坛正中,距方坛30米,直径为49.4米。大圆坛中间偏北处建有方形台基,距大圆坛20米,东西长9米,南北宽7.2米。方形台基北侧3米处有直径4.5米…[详细]
唐鱼泉驿站遗址(老师兔城)
  唐鱼泉驿站遗址(又名老师兔城)位于瓜州县南岔镇七工村西南18公里,截山子南麓,是一座规模较小的汉代古城。该城坐落在一处稍高的花岗岩剥蚀残丘上,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0米,南北宽25米,分布面积1000平方米。城墙底宽3.2米,顶宽1.4米,残高近10米。夯土版筑,夯层厚6—8厘米,四角筑有角墩,唯东北角特别高大,疑兼作烽燧之用,覆斗状,底部方形,每边长5米,残高近10米。城内有碎陶片,砖块,铁片等…[详细]
敦煌南塞
  敦煌南塞包括双墩子烽燧(1号、2号)、大坝图小城堡(1号烽燧)、博罗转井烽燧、青石沟烽燧、胡拉克特小城堡烽燧、长草沟东口小城堡(1号烽燧)、五个泉子沟口城堡(1号烽燧)、五个泉子3号烽燧(大湾)、大坝图5号烽燧(大湾)、双墩子北墩(垭口)烽燧10处烽燧。个别烽燧夯土版筑。大部分烽燧用石块、柴草、芦苇、粘土等材料就地取材堆砌而成,整体呈圆台状,顶部为直径6.6米左右的圆形平顶,底座直径长23米,底座…[详细]
西域城城址
  西域城城址位于酒泉市玉门市玉门镇东渠村一组东渠村西南,平面呈长方形,东墙长105米,西墙残长88米,南墙长152米,北墙长153米。城墙夯土版筑,墙高9米,底宽7米,夯层厚0.1米。南墙中间开门,门外瓮城风蚀严重,形状不清。四角有角墩,西北角墩较大,墩横截面为圆形,墩内每隔约0.8米有一层木筋。西域城遗址始建于明,对研究关西七卫设置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详细]
骟马城城址
  骟马城城址位于酒泉市玉门市清泉乡清泉村三组北骟马河西岸,分东、西两城,相距约70米。西城约建于西汉时期,史载为东汉延寿县地,现仅存几段残墙。东城大约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曾在明、清时期进行过维修。东城保存较完好,现存三面城墙,东临骟马河,西墙长92米,南墙长61米,北墙长70米,墙高10米,宽约7米。南墙、北墙有门,西南、西北角墩为五边形,边长7米,版筑。城内外地表散见残陶片。城外有护城壕沟,最宽18…[详细]
旱峡玉矿遗址
  旱峡玉矿遗址位于酒泉市敦煌市三危山旱峡南口,由矿坑、矿沟、选料区、房址、岗哨组成。地表遗有大量石锤,夹砂红陶片及碎玉料。经考古发掘研究,发现各类遗迹145处,其中矿坑114处、矿沟8条、岗哨12处、房址8座、选料区3处。旱峡玉矿遗址直观呈现了自西城驿文化、齐家文化时期至骟马文化晚期、西汉早期这近2000年间甘肃西部地区透闪石玉料开采、利用的历史场景,入选“201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详细]
西峰新城遗址
  新城遗址位于肖金镇老山行政村新城自然村临沟塬畔,地形三面环沟,一面接塬。遗址分布在整个塬畔,面积约12万平方米。遗存十分丰富,文化层厚约3米,暴露出的遗迹有灰坑和白灰面住址。采集的标本有夹砂红陶绳纹罐残片、夹砂红陶篮纹罐残片、夹砂灰陶篮纹罐残片等。在一个住址上还暴露出一些炭化粮食。从遗迹和采集的标本分析,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遗存。…[详细]
韩滩遗址
  韩滩遗址位于庆阳市西峰区温泉镇温泉村韩滩组庙咀沟和疙瘩山以北临沟的坡面上,遗址东西长1000米,南北长100米,分布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1.5米。遗址暴露有灰坑、白灰面住室、墓葬等,属新石器时代、商代、周代遗存。曾出土有觚、戈、镞等铜器,采集的标本有绳纹夹沙灰陶罐、绳纹灰陶罐口沿、绳纹灰陶罐、绳纹红陶罐、素面灰陶罐、绳纹灰陶鬲足等器物残片。…[详细]
万安苑故城
  万安苑故城位于庆阳市环县车道乡万安村南侧,是明代陕西苑马寺万安苑的营堡。城依山就势,由黄土夯筑而成,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东墙临万安沟,以削堑为主,长约550米,其中有30米夯筑墙体。西墙筑在山顶,长约600米,底宽6-8米,顶宽2-3米,残高约6米,有5个较为完整的马面。墙外有壕沟,宽6-8米,深3-6米。南墙保存较好,由沟边向西沿山而上,长约400米,底宽6米,顶宽2米,残高6-8米,夯土层厚约…[详细]
老虎咀遗址
  老虎咀遗址位于庆阳市镇原县庙渠镇四合行政村,遗址南北长600米,东西长300米,分布面积约1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距地表1.5米暴露有灰坑、白灰面住室、墓葬,采集标本有夹砂红陶高领罐、网格纹彩陶钵、篮纹红陶罐、附加堆纹红陶罐、石斧、贝壳、双孔石刀、灰陶盆等器物残片。出土器物有夹砂红陶水管、篮纹红陶盆,单、双耳红陶罐以及玉璜、玉璧、鹿角、三耳罐、陶鬲等器物。该遗址为新石器时代典型的常山下层文…[详细]
常山遗址
  常山遗址位于庆阳市镇原县城关镇常山行政村毛堡子自然村,遗址东西长约200米,南北长约150米。曾采集有红陶缸、盘、瓮、罐等标本。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此遗址进行了发掘,并命名为“常山下层文化”,距今约4900年。…[详细]
重点关注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