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第二批大渡口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二批大渡口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弥勒堂遗址
  弥勒堂遗址时 代:明、清地 址:大渡口区跳磴镇南海村2社弥勒堂始建于明代,清道光三年(1823年)培修。现存遗址由山门、下殿、天井及偏殿、弥勒殿、放生池及水井、护墙等组成。2016年10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该遗址开展了抢救性考古发掘。…[详细]
大渡口白云寺遗址
  白云寺遗址时 代:明、清地 址:大渡口区跳磴镇双河村2社白云寺始建于北宋政和年间,初为道教宫观。明洪武年间重建,清乾隆年间培修。寺院遗址坐北朝南,原有大雄宝殿、接引殿、观音殿和山门,调查发现有明清时期建筑基址、“白云寺”铭文转、瓦、柱础石及造像残件等。…[详细]
金鳌寨
  金鳌寨时 代:清地 址:大渡口区跳磴镇金鳌村金鳌寨建于清代,整个寨址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原有四座寨门,现存南寨门、西寨门及部分寨墙等,寨门顶部原为石砌券拱形门,护墙由人工开采的大条石垒砌而成。2015年1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寨门、寨墙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和试掘。…[详细]
猫儿峡摩崖题刻
  猫儿峡摩崖题刻时 代:北宋地 址:大渡口区跳磴镇蜂窝坝村猫儿峡摩崖题刻刻于北宋,坐北向南,面向长江,山高峡险,气势雄峻,用行楷阴线双钩自右向左横刻“岷江一束”4字。由于年代久远,风化剥蚀严重,现仅存“岷江”二字。…[详细]
金剑山摩崖题刻
  金剑山摩崖题刻时 代:1823-1824年地 址:大渡口区跳磴镇蜂窝坝村金剑山摩崖题刻分布两处,“云木出秀”刻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双线阴刻,行书,从右至左横刻“云木出秀”4字,左下角署名“晴皋书”字样。“咫尺青天”刻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阴刻,行书,居中竖刻“咫尺青天”4字,落款“菊夏朱稑书”。…[详细]
兵工署第二十一兵工厂工具车间防空洞
  兵工署第二十一兵工厂工具车间防空洞时 代:1937年地 址:大渡口区跳磴镇蜂窝坝村兵工署第二十一兵工厂工具车间防空洞原名“栖真洞”,1937年,为躲避日机轰炸,金陵兵工厂工具厂因地就势利用大渡口区汤家沱隧道和金剑山山腰上的山洞为基础建厂,后改称兵工署第二十一兵工厂工具车间。洞口顶部为半圆形石砌拱顶,门楣刻有“毛主席万岁!备战备荒为人民”标语和铁路标志。…[详细]
钢花影剧院
  钢花影剧院时 代:1958年地 址:大渡口区钢花路50号钢花影剧院建于1958年,坐西向东,为仿苏式砖混结构建筑,左右中轴对称,由前厅、观众厅、舞台、放映室、演员化妆室组成。该影院曾接待过中央乐团、东方歌舞团等专业剧团的演出,并承担电影放映、演出功能,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建筑价值。…[详细]
重庆木材综合厂办公楼
  重庆木材综合厂办公楼时 代:1960年地 址:大渡口区茄子溪街道制材一村1号重庆木材综合厂办公楼建于1960年,坐北向南,共三层,为仿苏式砖木混合结构建筑,板瓦斜坡屋顶,青砖外墙,以檐口线和窗腰线等横向线条为主,现为水泥抹灰,建筑保存完整。…[详细]

新山村防空警报台
  新山村防空警报台时 代:1939-1965年地 址: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光冶社区 。新山村防空警报台始建于1939年。警报台原有台房、警报器、哨所房、消防水池等,现存警报台台房一栋,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圆柱形建筑物,共三层,门为坐南朝北向,基座由混凝土砌筑,保存完整。…[详细]
煤窑桥
  煤窑桥时 代:1950年地 址:大渡口区跳磴镇蜂窝坝村煤窑桥始建于1938年,1941年后全线停工,1950年续建。该桥基本呈东西走向,为实腹式铁路石拱桥,12个孔13个桥墩,墩台为石砌,桥面桥墩均为条石砌筑,桥体保存完整。1987年后因成渝线电气化改造撤轨。…[详细]
赛公桥
  赛公桥时 代:1970年地 址:大渡口区跳磴镇红胜村8社赛公桥始建于清光绪年间,为当地伍姓家族两代捐资修建,1971年重修。该桥现为七墩石梁桥,南北走向,横跨于跳磴河上。桥体保存完好,至今仍在使用。…[详细]
跃进村储水塔
  跃进村储水塔时 代:1962年地 址:大渡口区跃进村街道跃进社区跃进村储水塔建于1962年,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主体由水箱、筒壁及基础等组成,水箱顶为倒椎壳,筒壁式支座,塔内有水管、爬梯、采光圆形窗等,大门朝向东北。水罐为鹅卵石钢筋混凝土结构,圆拱顶,圆筒形罐身,保存完整。…[详细]
重点关注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