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鼓楼位于互助县威远镇十字街中心,始建于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共分三层,是一个具有民族风格的木质结构建筑。整个建筑物高大雄伟,飞檐翅楚,画栋雕梁。四角悬挂风铃,脊上饰以琉璃走兽,蔚为壮观,现已成为互助县的古老象征。1989年进行了整体修缮、描绘和油化,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土乡大地上,面积比解放前扩大了20多倍,显示了土乡人民在建筑业上的卓越智慧。…[详细]
五峰寺五峰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互助县威远镇西北15公里处的五峰乡白多脑村的五峰山上,距省会西宁45公里。四面五峰林立状如手掌而被称为五峰山,山上有寺院故称五峰寺。五峰寺始建于明朝崇祯十五年,即公元1642年。属于道教寺观,是中国古典式庙宇建筑。清朝时就被称为“湟中八景”之一。现在仍然是青海省有名的旅游风景区,是互助县4Α级土族故土园五大景区之一。五峰寺现有建筑均系1978年后陆续修建的,有菩…[详细]
北禅寺,位于西宁市北湟水之滨海拔2400多米的北山上,俗称“北山寺”,又名永兴寺。因北山山崖层叠,远眺似土台楼阁高高矗立,故又名土楼山,北禅寺也因此又叫土楼观。北山寺早先为佛教寺庙,是青海境内最早的宗教建筑,初建于北魏明帝时期(公元106年),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以后由于道教盛行而成为道教寺庙。整个建筑背倚北山,基本上是依山腰中的红砂岩天然断层由西向东依次而建,上载危岩,下临深谷,楼阁悬立,结构…[详细]
西宁南禅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凤凰山麓。追溯历史,北宋时(公元997~1065)年在凤凰山已建有寺院,明永乐八年(1410年)形成一定规模。清同治二年(1863年)因战乱,有部分殿宇被毁,后在清光绪年间先后集资和捐资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建成规模较大的殿宇建筑群。这个以关帝庙为中心的建筑群,是目前西宁市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是本地及周边地区汉传佛教信徒(净土宗派)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青海省…[详细]
西宁馨庐公馆位于西宁市城东区为民巷13号。系前国民政府青海省主席马步芳官邸。1943年—1947年间一直在这里居住、办公。是青海省保存最为完整的民居建筑,也是全国唯一一座选用大量汉白玉装饰墙面的民居。现为青海省民俗博物馆。整个建筑群外有高大土墙围绕,座南向北,面临湟水河,由六组互联接的四合院组成,占地面积29950平方米,房舍200余间,建筑面积6183平方米。大门门楼上用玉石镶嵌由-元老林森题写…[详细]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街子乡团结村,交通便利,三级油路可直达,距离县城5公里,距西宁市上140公里,是集游览观光、体验民俗为一体的旅游景点。 是撒拉族之乡传说中的一处圣迹。因一峰神奇的白骆驼,载负着撒拉族沉重历史,自中亚撒马尔罕至此卧泉化为白石而得名。相传,在中亚撒马尔罕有一个小部落,为首的头人是兄弟俩,名叫尕勒莽和阿合莽,在群众中威望很高,因受到当地统治者的忌恨和-,于是…[详细]
孙中山先生纪念碑,建于原小教场演武厅前(今城中区西大街青海省政府干部居住区内)。碑高15米以上,建筑材料系用本省采掘的片马岩和菜绿石。碑身采用砖雕工艺,全碑分为碑座、碑身…[详细]
伏俟城遗址位于共和县石乃亥乡政府所在地北部,是青海湖边一座规模较大的古城遗址。遗址略呈正方形,其东西长220米,南北宽200米,城墙高12米,宽17米,保存基本完好。南面城墙有一宽10米的城门,城内自城门起,向西有一中轴线,中轴线两旁各有隆起的两排长50米、宽35米的房屋基址。城内最西边有一小方城,东西长70米,南北宽68米,城门朝东。小方城与南城墙之间有一长15米、高9米的土台,台上有房屋遗址。…[详细]
白城子(又称察汉城),清,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倒淌河乡黄科村,古遗址,第四批青海湖南岸白城子(察汉城),位于海南州共和县倒淌河乡黄科村一社。始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车),成丰六年(1856年)废。根据《青海古城考辨》中描述:其“城呈长方形,南北长410米,东西宽300米,顶宽约2.5米。城四角各有马面一座。城开东、西二门,门宽6米。西门外26米处有一道宽3.4米、长26米、高6米的遮墙。东城门…[详细]
支冬加拉古城,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河卡乡宁曲村,塘格木农场九队队部北。这里原为大草原,现为农田。古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510米、南北宽250米。夯土筑,西面开门。城…[详细]
北向阳古城,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吉尔孟乡北向阳村。北向阳村处在布哈河冲积平原上。古城东有条干枯的小河,北为青藏铁路。古城南北300米、东西400米,呈长方形,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