蚝岗贝丘遗址位于南城胜和蚝岗村,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贝丘遗址,距今约5000年,是东莞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保存面积650多平方米,作为在市区中心发现的完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也较为罕见。在考古发掘0土了一批新石器时代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等残件,发现红烧土活动面、房子、墓葬、灰坑、沟等重要遗迹。墓葬0土了两具珠江三角洲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人类遗骸,蚝岗贝丘遗址因此被专家誉为“珠江三…[详细]
龙眼岗遗址位于东莞市石排镇庙边王村龙眼岗西南坡。年代为商时期。文化层厚0.7米,内含较多贝壳。出土陶器以泥质陶为多,器类有釜、罐、豆、器座、纺轮等,罐类以折肩、凹底或圈足为特征。纹饰有绳纹、方格纹、曲折纹、梯格纹、菱格纹、叶脉纹、云雷纹、条纹、漩涡纹及弦纹等。石器有梯形锛、双肩锛、戈、环、芯等。…[详细]
万福庵遗址位于东莞市企石镇江边村西面。年代为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5000年至6000年。1961年发现。经多次调查,文化层最厚达1米。堆积中含大量蚬、螺、蚝的壳体。出土绳纹夹砂釜和彩陶圈足盘,彩陶为器表施白色陶衣,其上绘赭红色条带状彩,有的用点线纹与条带纹组合,也有勾连状花纹,还有的可见小镂孔。发现有人的骨骼碎块,当属墓葬。因村民建房,遗址多被覆盖。…[详细]
郑瑜墓白沙郑瑜墓位于虎门白沙社区,始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坐西向东,上下全长20米,占地200㎡。古墓用青砖、灰沙砌成,坟成睡状,直望东方莲花山(又名笔架山),名…[详细]
中坑王氏大宗祠位于东莞市石排镇中坑村。是石排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宗祠之一。虽然历经五百多年,但这座古老的岭南建筑,并没有因为年代的久远而呈老态龙钟之势,它们依然耸立在中坑后辈们的面前,在尘世的风雨中,将一番似水流年娓娓道来。明德堂王氏大宗祠也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精品。中坑明德堂王氏大宗祠又名中坑明德堂,始建于明代中晚期。自始建到今已有五百年历史。现存建筑是清代早期所遗留,但宗祠的基本布置和格局仍…[详细]
埔心村古建筑群位于石排镇埔心村,与塘尾明清古建筑群相邻,位于塘尾村的东北面。埔心村古建筑群是以王姓聚居的村落,村内保留了一大批明、清年间的民居、祠堂、炮楼和部分围墙等建筑…[详细]
福隆文阁位于石排镇石排大道福隆路段旁,始建年代不详。清雍正年间重修,是村里的风水塔。文阁坐东向西,为楼阁式青砖塔,塔身为红石基础,高2.475米。文阁原为7层,清末年间拆…[详细]
苏氏宗祠位于东莞市南城区胜和蚝岗大围。该祠始建于明代嘉靖二十年(1541)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苏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明崇祯十三年(1640)和清光绪三年(1877)分别进行过重修,现基本保存有明代的建筑形制、梁架结构、材料和工艺手法。苏氏宗祠坐西向东,是东莞市区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祠堂。古色古香,精美绝伦。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该祠为…[详细]
慕香书室位于凤德岭上村南门坪。建于清乾隆时期,为上村张超群捐资所建。书室坐北向南,宽19.86米,进总深20.09米,建筑面积399平方米。头门面宽三间12米,进深二间,…[详细]
白沙郑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白沙社区四村村头,是白沙郑氏族人的“始祖祠”。始建于宋朝,明万历、清嘉庆年间重修,现保存清代建筑风格。坐东北向西南,三间三进二廊合院式布局,整个地形呈“步步高升”之势,面阔15.8米,进深36米,占地面积568.8平方米。砖木石结构,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舟脊,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碌灰筒瓦,青砖墙体。后堂两侧墙内镶嵌清嘉庆年间的两块石碑,石碑分别记载了白…[详细]
礼屏公祠位于虎门镇村头村,是目前虎门规模最大、叠砌最精、保存最好的祠堂。礼屏公祠建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占地面积607.4平方米,正门前面宽18.07米,左边长9.97米,右边长40.17,后面宽15.2米。祠分两路四进,中有青云巷。左路面阔三间,前三进为头门、中厅、后厅,前后天井两侧均有连廊;最后一进(北厅)为单独院落,以两侧门自青云巷及左侧街巷进出。右路由于改建较多,关系较复杂,但基本…[详细]
江边村古建筑群位于在企石镇江边村,包括黄氏宗祠、泝川公祠、一江公祠、隐斋公祠、经国公祠、乐沼公祠、冠堂公祠、而生家塾等多处明清古建筑。大都为两进三开小庭院式布局,用红石或…[详细]
浮竹山文阁塔,位于东莞市寮(音liáo)步镇浮竹山村,坐落在村北与小坑村和药勒村交界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浮竹山村志》中载,浮竹山文阁塔建设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详细]
西溪村古建筑群(含成德堂、遐龄书室、凯廷公祠、觉非公祠、敬宗堂尹氏公祠、尹氏祠堂)位于寮步镇西溪村,年代为明-清。类别为古建筑。为第八批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