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1日,中共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拟命名成都市崇州市等10个县(市、区)为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县(市、区),成都市龙泉驿区洪安镇等50个乡镇为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乡镇,成都市温江区和盛镇陈家渡村等500个村为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 |
此处地形较平坦且盛产石料,故名。解放前属新盛乡第2保。1950年改名第2村。1951年分建和平、新店两村。1953改属新安乡。1956改属新和乡。1958年两村合并建石坪大队,属新店乡人民公社新和管区。1961年属新和乡人民公社。1968年属新和公社。1978年属新和片。1980年再属新和公社。1984年改称石坪村,隶属新和乡。1991改属新店镇;同年浸水村并入,名称仍旧,2020年村级建制调整改……。 |
境内桃树、李子树较多,盛产桃、李。解放前属庆卫乡第10保。1950年改名第10村。1952年划归庆永乡。1953年改属永兴乡,命名桃李村。1958年置桃李大队,先属新场乡人民公社永兴管区,旋属镇西乡人民公社永兴管区。1961年属永兴乡人民公社。1968年属永兴公社。1978年属永兴片。1980年又属永兴公社。1984年复名桃李村,又属永兴乡。1992年改属庆卫镇。2019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庆卫……。 |
天宝沟位于该村境内,村名遂借取沟名为名。解放前属东兴乡第7保。1950年改名第7村。1952年划归东河乡。1953年改属东联乡。1958年与第8村合并建立龙会乡人民公社东联管区第3大队。1960年从第3大队划出1-3生产队组建天宝沟大队。1961年改属东联乡人民公社。1968年属东联公社。1978年属东联片。1980年再属东联公社。1984年更名为天宝沟村,又属东联乡。1992年改属东联镇。202……。 |
相传是洪水冲积而成洪土坝,故名。原系六大队,1982年地名普查以境内有洪土坝而命名洪坝大队,1984年撤大队为村至今。全安镇洪坝村位于镇2公里,户籍人口560户2040人,辖区11个村民小组,耕地1555亩,人均O,75亩,村办公室位于洪坝村1社小区。……。 |
龙门镇政府驻地位于该村,村遂借取镇名为名。1982年地名普查时以驻地龙门镇命名为龙门大队,1984年撤大队为村并沿用至今。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龙门镇龙门村户籍人口2198人,常驻人口2198,党员44人,共有十二个村民小组。龙门村近年来大力发展土地流转,辖区内逐步建成青花椒种植基地,柑橘基地,水产养殖基地,2016年成立了润桥种植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村办公室旁建有休闲文化广场,安装有各种……。 |
指此沟旁边早年有个烧酒作坊,故名。原属五一人民公社六大队,1982年地名普查以境内有烧酒作坊而名酒房沟大队,1984年撤大队为村至今。2020年5月通过村级建制调整,根据市中区人民政府文件(内市区府发【2020】40号)要求,凌家镇酒房沟村与蟠龙寺村合并,撤销蟠龙寺村,设酒房沟村,办公驻地原蟠龙寺村。凌家镇酒房沟村位于凌家镇东北方向,东邻蟠龙寺村,西邻牌坊坝村,北邻朝阳镇,距离凌家场镇3.5公里。……。 |
界牌铺位于该村境内,村名遂借取为名。1958年成立界牌大队。1984年改为界牌村村民委员会。2007年骑马村村民委员会、界牌村村民委员会合并,仍为界牌村村民委员会。界牌村位于集益乡2.5公里处,幅员面积4.1平方公里。东面与繁荣村交界,西面与幸福村交界,北面与仁寿县慈航镇交界,南面与雨台村交界。全村辖14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688亩,以繁盛果业专合社,百里产业环线发展规划为契机,已流转土地166……。 |
周坡村委会位于周坡镇南部,全村幅员面积平8.5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小组,井洪路、周分路穿村而过,有硬化道路40余公里。全村有农业户1111户,总人口3025人,劳动力1986人,有耕地5035亩,其中田3898亩,土1137亩。全村主要以蔬菜、渔业、名优树木、水果等优势产业为支撑,建成水产养殖区、蔬菜种植区、经济林木种植区,全村水产养殖面积550亩,发展经济林木2500亩,种植绿色蔬菜200亩,优……。 |
新兴村位于井研县西南部,东临顺河街社区,南临建设路、城南社区;北邻新道路村;西临高家寺村和建新村。有 476 户1680人,村干部 4 人。 特色有生态蔬菜;生态水产养殖;花卉、柑橘、苗木种植。蒲亭新村建设在新兴村实施,一条宽畅清洁的沥青路蜿蜒盘旋,道路两边鲜花盛开;山上松柏翠绿挺拔;生态养殖水面波光鳞鳞。因为有这里离城近、离尘远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投资生态旅游、农家私房菜、垂钓、自由采摘、娱乐为……。 |
因村境内盛产荔枝,山湾中荔枝树成林,村名遂借其特征为山名。解放前属悦来乡十六、十七保。解放后分设锦竹乡张家、杨柳、长龙、回龙村。1955年并入悦来乡。1958年与龙门村合并为岷江公社四管区。1961年为悦来公社七大队。1982年命名为荔枝弯大队。1984年为悦来乡荔枝弯村民委员会。荔枝湾村……。 |
因该村临近刘村,又位于泥溪河畔,故改“刘”为“流”,取“流水”之意,故名。解放前属白马乡二、三、四保的一部分。解放后分设流村乡的乐观村部分和平原村。1955年为白马乡。1958年属流村管区。1962年为石龙公社名流村大队。1984年为石龙乡流村民委员会。1992年白马乡、石龙乡合并建立白马镇。1999年从白马镇划出,恢复石龙乡流村村民委员会。2016年12月撤销原临江村,并入流村。流村村……。 |
因村内原有一座庙,庙内供有三圣母像,故名。解放前属平兴乡十八、十九保。解放后分设滑石乡七村和八村。1958年属苏稽公社幸福管区。1961年属平兴公社。1962年命名红旗大队。1982年更名三圣大队。1984年为平兴乡三圣村民委员会。2016年12月撤销原大坝山村,并入三圣村。2019年12月原临江镇与原平兴乡合并为平兴镇,为平兴镇三圣村村民委员会至今。三圣村……。 |
该村位于县城西北云吟山境内,村遂借山名为名。民国时期属甘霖乡十四、十五保,后改名为河西村;解放后,名河西村,1981年11月10日命名为永胜大队,11992年更名为漹城镇永胜村村民委员会。2019年撤村并组,将永胜村、宋河村、薛村存合并,设立云吟村。云吟村……。 |
清代末期,原茶坊街道是经商要道,为方便过往客商,在石板路旁开设了一些茶铺、茶馆,故得名茶坊村,故名。解放后茶坊为复兴乡政府所在地,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时,名为茶坊管理区,1972年为茶坊公社政府所在地,文革期间取名二大队,1981年11月10日命名为茶坊大队,1984年4月改大队为村,1992年撤乡建镇后,改名为黄土镇茶坊村村民委员会。后沿用至今。茶坊村……。 |
因境内石姓住户较多,又处以堰口,故名。1958年成立马中人民公社,取名石堰大队,1981年11月10日命名为石堰大队,1984年社改乡时建马村乡石堰村村民委员会。2019年撤村并组,撤销原石窖村、张岩村和石堰村,成立石堰村。石堰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