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河北省各市县区地名由来[12]

河北省各市县区地名由来[12]

  明初朝廷在此设置马场,俗称“大场”。最早来这里居住的是孙姓和王姓家族,沿用“大场”之名。明嘉靖年间,海姓先祖海南悉从沧州迁居“大场”。因海南悉在朝为官,随之而来的人逐渐增多,形成以海姓家族为主的小村落。随着土地的开垦和农作物的收获,为区分麦收的打场,“大场”逐步演化成“大厂”。 [详细]
  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于益津关(今霸州市区)置霸州,以霸为名,乃取威烈之义,以示武功。 [详细]
  以泃河、洳河、鲍邱河三水流经县域而得名。 [详细]
  最初曾是河流名。“衡水”一词始见于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的《南巡碑》。碑 文提到,文成帝曾在信都(今冀州市)的 “衡水之滨”举行过规模盛大的“禊礼”。 这里的“衡水”是河流的名字,也就是 当时穿越今冀州市境内的漳水后一段 的别称,又名“横漳”或“衡漳”。到了隋朝开皇十六年,由河北大使郎 蔚之,分下博、信都和武邑三县地, 新置衡水县。县之名称,取“漳水横流 ”之意。此后,衡水县名称历代沿用。 [详细]
  因县级衡水市前身衡水县汉时属桃县,其县城固有桃城之称。 [详细]
  冀州区于春秋时期称为鲜虞国,战国时改属赵国,秦朝属巨鹿郡,明朝冀州(地区级)属真定府,新中国成立后,属河北省衡水专区,1993年9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冀县撤县建市,相沿至今。 [详细]
  枣强古时盛产红枣,早在战国时期此地就以蒸煮枣油闻名于世,并且因此得名枣强城。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到西汉时,这里更是“枣木强盛”,所以命名为枣强。正史地理志中仍皆作“栆疆”(“疆”与“强”同音同义),直到《明史·地理》始改作“强”字。 [详细]
  今武邑在夏时称武罗国,记后羿贤臣武罗之封邑,汉初置县后,基本沿用武邑之名至今,当于古代武罗国有一定关系。 [详细]
  武强县名来历,说法有二,一是因古时境内武强山得名。清同治《畿辅通志》载:“武强山,州东六十里,形如弓,一名弓形山,晋置县名取此”。二是因武强侯国得名。《太平寰宇记》曰:“武强汉为侯国,西晋于其城置武强县,因古城以之。”意即武强县因武强古城而名,而武强古城又因汉代封武强侯国得名。 [详细]
  因县南有饶河而名为饶阳,饶河之阳。 [详细]
  西汉高祖年间,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95年至安平县因天下初定关,民安居乐业且地势平坦而得名。 [详细]
  蒙古至元元年,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始置故城县,县治所置于漳南故城,故名故城县。故城县名始标于册。 [详细]
  景县地域在秦之前称为“条”,置县后名称几经变更。至元代,驻东光之景州迁此,州县并存。续至明初,除县存州。民国初年,废州为县,景县之名自此沿用至今。 [详细]
  西汉高祖年间(前206年-前195年)始置阜城县。《太平寰宇记》载阜城县境内地势高且多土岗沙丘,为求物阜民丰,取《尚书》:“阜成于民”之意故名阜成县。后改“成”为“城”。 [详细]
  “以州西故深池为名”,汉初设县,明成祖永乐十年(1412年),迁至吴家庄(今深州市城区),直至隋初废州改县。 [详细]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