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东莞市各街镇地名由来[2]

东莞市各街镇地名由来[2]

  唐贞观年间村民在寒溪河上游结茅寮而居,以草织,竹器及打铁为业,明初形成商埠,称寮步圩,镇因圩名。 [详细]
  原名泰安,清初,官员巡视海防经泰安,见樟树林的香气令人心旷神怡,令改名樟木头。 [详细]
  南宋末期形成圩集,因该地盛产蓢草(芦蒸的俗名),故名曰“大蓢”,后便于书写,遂将“蓢”写成“朗”。 [详细]
  明末有人在河边定居,因河水黄浊,名黄江。清咸丰年形成黄江圩。 [详细]
  明洪武年间,蓝万成从茅盎村迁清溪边立村,名清溪。 [详细]
  建镇于1934年称为塘厦乡。宋末成圩于30余亩的大塘周围,名塘头厦圩。 [详细]
  原名“三道岗”。民国初期,因建凤岗新圩,才确立凤岗这个名称。 [详细]
23、大岭山镇 [广东省东莞市] 因西部大岭山得名。
  大岭山镇位于东莞市中南部,面积95平方公里,辖下23个村委会(社区),全镇40多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4万人。大岭山地处经济活跃的珠三角黄金腹地,位于东莞“三位一体”大市区的中心,毗邻香港、澳门,地理位置优越。新107国道、石大路、厚大路、连马路贯通全镇;广深珠高速、莞深高速、常虎高速、龙大高速度均在镇内(旁)设有出口;跟常平火车站、虎门港、宝安机场、白云机场也只是40分钟内的路程;即将兴建的城市轻……[详细]
  原名沙浦头,因李姓人多,民国三十年(1941年)效唐代京城 长安而得名长安圩。 [详细]
  珠江到了出海之处又突然收窄,像花瓶口一样,两岸高山突出,江面又有“大虎”、“小虎”两山对峙,形似虎踞,守护珠江门户,故称虎门。 [详细]
  北宋年间王氏游至此定居,因在军铺后面,名后街,日后渐富,改名厚街。 [详细]
  二百年前厚街军铺人在杨公洲筑围造田,地处沿海沙田地区,故名沙田。 [详细]
  道滘又名济川乡,因潮汐作用,此处多条相通河道有“倒运流”现象,“二水相通日滘”故初名“到滘”,后用同音字称道滘。 [详细]
  取镇内最大两条村——洪屋涡村和梅沙村首字而得名。 [详细]
  建镇于1953年称为麻涌区。由于先人爱梅,立村之初名为“古梅乡”,由于此地四周河网密布,同时岸边耕地又以产麻为主,又改名为“麻涌乡”。 [详细]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