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1日,为贯彻落实习*平总书记关于持续推进森林乡村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根据《国家森林乡村评价认定办法(试行)》,在各地县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推荐、省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评审公示的基础上,经审查,我局评价认定了第二批3639个国家森林乡村,现予公布。 |
1958年设立西寺村生产大队,1984年9月改称西寺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西寺村……。 |
1958年设立芦家窑村生产大队,1984年9月改称芦家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芦家窑村……。 |
1958年设立二队窑村生产大队,1984年9月改称二队窑村民委员会,2022年撤销二道沟村民委员会,二道沟为自然村并入二队窑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二队窑村……。 |
初为殷家种地之庄,后发展成村,故名。1948-1949属广灵县五区,驻地阳眷;1952年归属一区;1953所属三区永聚乡所辖;1954年属殷家庄乡辖;1956年属加斗集镇乡殷家庄乡辖;1958年属东风公社辖;1959年属广城公社辖;1961年属蕉山公社辖;1984年设立殷家庄村民委员会,属蕉山乡辖。2001年9月撤乡并镇及行政区划工作完成,属蕉山乡辖。自2001年得名沿用至今。殷家庄村位于蕉山乡东……。 |
东蕉山村位于广灵县城东7公里处,距乡政府驻地2公里,依傍朔蔚线,交通便利,由东、西堡两个行政村组成。属半湿润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6.9℃,年均降水量390毫米左右,绝对平均无霜期130天左右,年均日照时数2845.7小时,有效积温3011.3℃。全村共有579户2552人,党员90人,现有五保户41户41人,低保155户159人,国土面积11845亩,耕地面积4451亩,其中水浇地……。 |
聚合村是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壶泉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0223100228。 |
因处于唐河东岸,位置在上沿河的下边,故称“下沿河”。1949年属上寨区,1958年属太红公社,1961年属太红公社,1984年设立下沿河村民委员会。2001年撤乡并镇后属于红石塄乡一直沿用至今。下沿河村……。 |
寓意美好易地搬迁新生活像花一样美丽。2018年10月,经阳高县人民政府批准,设为移民搬迁新村。花苑村……。 |
大咀窑村是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东小村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0221105999。 |
峙庄村位于朔城区西山生态核心区,耕地面积11830亩,已退耕还林还草7600亩,荒山造林2400亩,四旁植树6.3万株,全村现有325户968人,党员24名。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600元。2006年被确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多次受到省市区表彰,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任忠义同志获得省级五一劳动奖章。近年来,峙庄村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统领,紧紧抢抓国家京津风沙……。 |
宋代该地为宁武至大同大路,有姓薛在此开店,故名薛家店。清《朔州志》载名薛家店。1946年至1951年4月属朔县七区;1951年5月至1953年属朔县四区;1954年至1958年2月属贾庄乡;1958年3月至1960年属沙塄河公社;1960年7月至1983年属贾庄乡公社;1984年5月属贾庄乡;2001年2月撤乡并镇,属新的贾庄乡所辖至今。薛家店村……。 |
新建移民新村,为健康平安之意,取名康平村。2017年设立康平村,隶属威远镇,2020年行政村撤并范家堡并入康平村。目前范家堡、燕家窑、玉成庄3个自然村。仍称后所堡村民委员会,隶属威远镇。康平村……。 |
因村东堡门石碑记载:“马营堡”,在满清时代因驻兵,在马营河饮马,故将“堡”改为“河”,称马营河。为其村民委员会驻地,故名。1949年解放后属右玉县城关区(驻地右玉城)称行政村。1953年属一区(驻地右玉城)康家湾乡,仍称行政村。1956年撤区划乡,属杀虎口乡,并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称马营河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左云、右玉两县合并,属左云县长城人民公社(驻地右玉城)称马营河生产大队。1961年复……。 |
因传说该村最早由毛姓来此搭茅庵小宅居住,取名“毛家宅”,后演化为“毛家皂”后因人口增多,分为两村,该村位西,故名。1958年属卫星公社所辖,1961年增设虎鼻公社,属虎鼻公社所辖。1984年建制改变,改称村委会,沿用至今。2019年9月根据神政字(2019)6号文件《关于撤并长畛乡宋霸王村等九十三个村民委员会的通知》精神,撤销水泉梁、东毛家皂村委会,所辖村由西毛家皂村委会辖。2021年2月18日经……。 |
宁武县涔山乡王化沟村是一个令人惊奇而独特的村庄,它隐在管涔山的崇山峻岭和茫茫林海中。它的出名既不是有深宅大院,也不是有望族名人,而是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富有特色的建筑。村庄从远处眺望好像悬在空中的楼阁,所以人们形象地称它为“悬空村”。据传说,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四皇子的随从因躲避战乱来到这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在半山腰上建起了家园,不断开枝散叶,繁衍生息至今。但也有学者认为悬空村村民系伐木工人的后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