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安徽省各市县区地名来源[7]

安徽省各市县区地名来源[7]

  古属六,为氏族社会末期皋陶及其后代的封地。
  “裕”,代表“丰富、富裕”之意,裕安前身为六安市,以“裕安”命名,寓意六安繁荣昌盛。
  叶集为古蓼国地,春秋时鲁文公五年(公元前622年),楚灭蓼,置楚蓼邑。后增置鸡父邑,叶集附近为鸡父邑治。
  在安徽省西部。南朝梁置霍邱戌。隋开皇十九年(599年)置霍邱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志云:周成王时,霍叔迁于此,县因以名。” 。
  在合肥市西南。春秋时为群舒地,汉置龙舒县。唐改舒城县,据《旧唐书·地理志》:“取古龙舒县为名。” 。
  县城原来在金家寨,因寨而得名。
  在合肥市西南。南朝梁置霍州,又置岳安县。隋改岳安县为霍山县。按《安徽通志》:霍山在“霍山县西北五里,县以此名”。按,霍山“在县西北”误。据《读史方舆纪要》:霍山在“县南五里,本名天柱山,亦曰南岳山,又名衡山。” 。
  上古时,“亳”地属古豫州,成汤为诸侯时即居于此。“亳”当时写作“薄”。《汉书·地理志》有注云:“亳同薄”。《史记》载:“自契至成汤八迁,汤始居亳”。商曾几度迁都,人们将汤所都之地统称为“亳”,包括南亳(今河南商丘以南,安徽亳州以北),北亳(今山东曹县一带),西亳(今河南偃师一带)。亳州由此而来。
  东汉谯县属沛国,豫州刺史治此。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以谯县曹氏出生地,立为谯国,治今亳州市谯城区。
  涡水经过涡阳的南面。所谓山之阳,水之北,谓阳。
  东晋时曾经侨置蒙县,唐朝时将该地命名为蒙城县。
  县城南边有一利辛集,建县的时候采用为县名。
  指池口河,其源有五,汇于秋浦河,绕城西过镇山,入池口河,注入大江。入江处为鱼贵口,今称池口。丁绍轼《荒政碑记》云:郡以池名,盖郭外即湖,湖外为江,郡治襟江带湖,城阙宫室,宛在池上。“州城宛如水中洲”,唐置池州,由来于此。
  在合肥市南,长江南岸,五代置贵池县。贵池水在县西而得名。1988年设市。2000年改为贵池区。
  取东流和至德两县之首字,合成而得其名。
  原名石埭。在县城约一百三十里的地方,有两块大石头横亘江中,像堰一样,因而得名。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