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集区位于淮南北部,西与凤台相邻,北与蒙城、怀远接壤,总面积590平方公里,是淮南市国土面积最大的区。潘集于1972年建区,辖9镇1乡1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45.9万。境内沃野平畴,物产丰富,俗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美誉,全区耕地45万亩,建立了优质粮、精细菜、养殖业、豆制品四大基地和农业科技园。潘集历史文化厚重,“凤台抗日民主政府纪念园”座落在潘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艺术被誉……。 |
凤台因建县时和寿州同城分治,而寿州(寿县)北有凤凰山,所以得名。清雍正11年(1733年)设县。据《凤台县志》:“以县北之凤凰山,名县曰风台。”据《清一统志》:凤凰台“在寿州城南门之左,相传尝有凤凰至,因名” 。 |
在合肥市西北。战国时为寿春邑,秦置寿春县。晋武帝时以避郑后讳改为寿阳县。隋开皇九年(589年)置寿州。1912年改寿县。一说据《新唐书》:“郑、汴,陈、蔡、颖为寿星分”。因系寿星分野,故曰寿县。一说到“长寿”意命名。 |
马鞍山城市名有着不同寻常的来历。相传楚汉战争时,楚霸王项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败退至和县乌江,请渔人将心爱的坐骑乌骓马渡至对岸,后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亡。乌骓马思念主人,翻滚自戕,马鞍落地化为一山,马鞍山由此而得名。 |
区名来源于花山。50年代中期之前,在今天的车站路与城建路相交处(市建一公司大院内)原有一座小山叫小花山,在小花山的北边(原吉买盛超市)也有一座小山叫老花山(也叫石头山),在老、小花山的西边也就是今天成功中学南门附近有个三四户人家的小村,叫花山口,故人们统称这一地区为花山。 |
雨山地区历史悠久,早在2200多年前的秦朝,即有牛渚地名(今采石)的记载。牛渚属会稽郡丹阳县(今当涂县丹阳镇)。北宋元丰年间(1080年),今雨山地区内的采石镇、青邮镇(今佳山乡青邮村)隶属当涂县。此后,这一地区隶属关系历元、明、清和民国乃至全国解放后的1956年马鞍山建市前均为当涂县所辖。1956年11月15日,根据安徽省人委发出《关于设置马鞍山市的通知》,将当涂县的马鞍山矿区全部、采石镇全部、……。 |
据民间传说,早在南朝梁代,石臼湖曾是江南巨富石崇的大庄园。东海龙王三女儿嫁到这里,成为石崇的儿媳,由于婆媳关系不和而常受虐待。龙王知道这个情况后,曾托梦嘱咐女儿逃回东海。一日,龙女和丈夫一道逃离,并嘱咐其丈夫千万不要回头张望,可是丈夫恋家心重,回头一望,庄园顿时成一片汪洋。自此,人们就称此地为“不望”。后来,又因一望而成的石臼湖广阔渊博,就将“不望”写成“博望”。这就是博望名称的由来。 |
原以该名命名的县在寿春东北,属于侨置之县。大禹会诸侯于涂山,以涂山为邑名。 |
县名的由来有两说: 一说是以县境内的含山命名,含山,又名横山。《清一统治》说“在含山县西30里,崔嵬雄峻,群山列峙,势若吞含,因以命名”。一说是县城周围环山,故名含山。 |
和平相处。梁国灭亡,北齐让梁国王臣同来相迎,相会于此,梁国在此达成和议,故改名和县。 |
淮北市是安徽省的省辖市,因地处淮河北,与淮南相对,故名。 |
因原是杜姓人始居在此,逐渐发展成小集市名杜集,故得名。 |
境内有相山而得名。“相土烈烈,海外有截”,4000多年前,商汤十一世祖相土建城相山脚下,此后历代王朝在此设郡置县。 |
因烈山得名。淮北市区东南十公里处有一座山,从山顶到山底有一条自北向南的大裂沟,宽约数丈,深不可测。所以古人叫它“裂山”,后来改成“烈山”。 |
濉溪县本为濉溪口镇,而濉溪口镇濒临濉河而得名,濉溪口,是为汴水入淮水的之口。因镇得名。 |
铜陵市以县为名,缘于铜官山产铜。《读史方舆纪要》说铜陵县有“铜官镇,南唐因以名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