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旌阳区新中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旌阳区新中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新中镇居民委员会位于德阳市旌阳区新中镇场镇,幅员面积2.5平方公里,辖区内有一个党支部,三个党小组,有党员37名;居民委员会一个,四个居民小组,有居民830名,辖区内有流动人员2000余人辖区内共有驻镇单位7个,其中机关单位1个,学校1个。有个体商户100余户,有志愿者队伍 1支300余人。居委会服务中心建筑面积200平米,内设一站式服务大厅、管理服务工作站、图书阅览室、文体娱乐室、棋牌活动室等功能室。具备了党员管理、居民自治、社会管理和劳动保障、民政民生、文体娱乐、老年人日间照料等多方面社会服务功能。

中镇白河村位于德阳市区东北部,属德阳市旌阳区新中镇管辖,是锦绣天府国际健康谷的重要组成部分。白河村于2007年10月由原来的白河村、普安村合并而成,辖14个村民小组,5个党小组,面积近6.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273亩(旱地亩、水田亩),人口725户1838人,其中党员7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78户 171人,……。 白河村区位优势独特,紧邻德阳市中心城区,距德阳市区20公里,新中场镇德中公路2公里,交通便捷通达,英通公路贯穿境内,全部实现组组通水泥路,机耕道通往各组农户院落。农业产业发展迅速,是全市土地流转重点试点村,是全市农业供给侧改革试点村,是省、市“四好村”创建试点村。 白河村农业基础雄厚,拥有绿熤农业、快乐农夫农业、丰满园家庭农场、绿乐源家庭农场等一批龙头企业,是新中镇特色农产品生产示范村。规模化种植柑橘220余亩,桃子100余亩,薄壳核桃1100余亩,翠冠梨子 30余亩,李子20余亩,绿色蔬菜100余亩,美蛙养殖40余亩。注册有“旌沟”品牌商标一个。

尖山村位于旌阳区正东面,距市中区15公里,副原面积7.2平方公里,15个村民小组,全村现有总户数588户,1519人,其中;男性 811 人,劳动力644个。女性708人,占总人口的46.6%,劳动力517个, 18岁以下未成年人202人,占总人口的13.2%,外出务工人员580余人。 尖山村总耕地面积2110亩,其中水田666.6亩,旱地1443.4亩,主导产业以种养殖为主、全村种植核桃面积510亩,蓝花楹150亩、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以外出务工、种养殖业、土地流转为主,全村现流转土地500余亩,分布在1、2、5、7、13、14、15组,业主3个,砖厂1个,加油站1个。

新中镇龙居村地处旌阳区东部丘陵,距德阳市区直线12公里,全境幅员面积6.6平方公里,辖20个村民小组,936户、2796人,全村统一建房652户。全村2672亩耕地已引进10家业主成片流转2200亩,建成了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并利用新农村建设建成的旌阳区最大的村民聚居点农家小院,发展乡村旅游餐饮娱乐接待,为此,村上建立了统一的旅游接待管理制度,形成了统一接待、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营销的经营体系。乡村旅游从业人数占全村劳动力比重达31.2%,解决农民务工问题,人均收入增加8640元。上年接待游客约25.7万人,年均增长超过50%,2018年,拉动旅游收入14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980元,高于全区部分平坝村。龙居村所在的新中镇是“四川省省级生态镇”,并已通过“国家级生态镇”技术核查验收,生态资源保护良好。龙居村是“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村”、“四川省绿化示范村”、“四川省省级卫生村”、“旌阳区残疾人灵活就业示范村”,2013年,该村以赏荷为主的观光农业形成规模后,举办了第一届赏荷月活动,吸引大量游客观光,于2014年创建为“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村”,2015年,乡村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被确定为“四川省第六届乡村文化旅游旌阳分会场”。该村实施引进业主借力撑杆打造以观光农业为载体的幸福美丽乡村建设,现已形成休闲观光、体验采摘于一体的近郊乡村旅游带,并辐射带动周边村的乡村旅游发展。

新中镇茶店村位于旌阳区东部,新中场镇所在地,距德阳市区17公里处,幅员面积7.04平方公里,有农户973户总人口2775人,下设25个村民小组。全村耕地面积3088亩,其中水田1099亩,旱地1989亩,人均耕地面积1.11亩。茶店村生态资源丰富。5.12地震后全面实施了灾后农房重建,经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全村共建30户以上的集中居住点17个。茶店村坚持走农旅结合道路,流转土地1400多亩,建成花田锦地、风之谷家庭农场等农旅产业园,逐步形成了赏花、摘果等旅游观光生态农业。

桂花村位于新中镇西南部,离新中镇政府6.5公里,离德阳市区12.5公里;东与尖山村、北与马鞍山村相邻,西与双东镇、南与东湖乡、和新镇交界。全村共有20个村民小组,898户农户,2452人,其中:全村幅员面积14.46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3409亩,其中:旱地面积2204亩,水田面积1205亩。林地面积6932亩。全村交通便利,德中公路横贯全村,组组通水泥路,水资源丰富,全村均为人民渠灌溉区域。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