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以舍寨,系彝语音译,这彝族家支名,后易今名。 [详细] |
此地四面环山长着茂密的杂木箐林,由于路长坡陡、地处峭壁,灌木箐林之大。人们根据这里地势环境命名为陡箐。 [详细] |
米箩镇旧称“米洛”,后因此地盛产大米,把“米洛”写成“米箩”,由此而得名。 [详细] |
坪寨彝族乡境内木东河岸边不远处居住几十户人,因寨子比较平整,由此得名平寨,后改为坪寨。 [详细] |
龙场苗族白族彝族乡因乡人民政府所在地集市逢“辰”日赶场,故得名龙场。 [详细] |
相传清朝年间,有钱姓土司于境内修建一大营盘,并屯兵于此,故得名营盘。 [详细] |
顺场苗族彝族布依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集市按十二生肖排列,逢蛇场赶集,故得名顺场。 [详细] |
“花戛”系彝语,乌图河沿岸的悬崖陡壁之上,过去多为彝族寨子,人们站在村庄门口,瞭望河水,浪花飞舞,得名“花戛”。 [详细] |
古称杨梅树,杨梅彝族苗族回族乡因漫山遍野的野生杨梅而得名。 [详细] |
因建此镇时新修了一条大街,故而得名。 [详细] |
野钟苗族彝族布依族乡境内山上一深洞内,常年滴水,凝结为洁白如玉形似古钟的钟乳石,会发出声音,称为玉钟,谐音而得名“野钟”。 [详细] |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此地仅有一家彝族居住,称“官爷爷”,彝语叫“我啊补”,后用谐音得名果布戛。 [详细] |
因乡人民政府所在地集市逢“申”赶集,故称猴场。 [详细] |
水城地方建置较早,但开始置城是在清雍正十年(公元1733年)。因城建于水城盆地中心的下钟山麓,当春夏多雨季节来临时,水拱城垣,故名水城。又以河水暴涨时,盆地积水犹如海洋,城郭似荷叶飘浮其中,故又名荷城。雍正十一年置水城厅,1913年废水城厅置水城县,1966年划大河、汪家寨等十公社置水城特区,属西南煤炭建设指挥部,与县并存。1970年并县入特区,1978年建市为三特区之一。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