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雄镇,春秋时,因连年战争,强盗四起,国无宁日,民不聊生,村民因此有烦“雄”字之说,遂据村东北三股泉水,即莲花泉、清泉、浑泉,改为三泉镇,后去镇为三泉。 |
九原山西侧名鼓山,山麓锥突称鼓堆,村以地名。元和郡县志作鼓堆,今称古堆。 |
该庄凭依鼓山鼓水古称凭鼓庄,旧时凭、冯二字同义,遂转为冯鼓庄。乾隆49年因争水灌田,州官盛公断案曰:“冯古、古堆为一庄”,村民遂改古为家,即冯家庄,以别于古堆。解放后始恢复冯古庄之名。 |
村名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白氏首居此地而得名,初名白家疙瘩,后改为白村;二、早年此处沼泽遍地,故名泊村,后因生产发展,水患得到治理,遂更名为白村。第一种说法流传较广。 |
原系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兵部尚书卢杞的世袭封地,故名卢家庄。 |
因位于古水西侧,故名水西。 |
初名御甲沟庄子,晋文公曾遇难避至此村之北的蒲城庄土地堂,后追兵赶到,君臣急避于村东万丈深渊之窑洞,追兵一闪而过,倾刻离去。公曰:“天助我也,彼等离村矣!”文公感天地有恩,改御甲沟庄子为离村,后乡人感离字不吉,改“离”为“李”,谓之李村。清顺治间,重整区划,因与古交公社南李村方位区别,改称北李村。 |
据史记记载,席村曾为西周姬姓封地,曾称荀城,晋武公灭荀,以此地赐大夫原氏。汉代席姓由湖广迁入,遂改称席村。 |
隋时原名许有庄,因吕梁山乱川寺有一河,从村中穿过,向东南汇入汾河,有行人要寻找此庄,为了不致迷路,可沿河道于汾河入口处,向西北走去,即可找到。熟知汾河,故谓之熟汾。后因河水阻隔,遂分成南北两庄,位于南者,称之为南熟汾。 |
隋时原名许有庄,因吕梁山乱川寺有一水,从村中穿过,向东南汇入汾河,有行人要寻找此庄,为了不致迷路,可沿河道于汾河入口处,向西北走去,即可找到。熟知汾河,故谓之熟汾。后因河水间隔,遂分成南北两庄,位于北者,称之为北熟汾。 |
光绪三年前原名为“平山南。光绪以后,被人们称为“南蛇村”,人们以方言发音,改为“南厦村”,后因本村位于北社之南,便改为南社。 |
据村中大庙石碑(唐贞观十三年)记载,该村建于唐初以前,相传该村原为两个道士(头陀)所建,人们遂将村庄命名为“双陀村”,又名“双道村”。 |
据石碑记载:北社村光绪三年前原名“平山北”,光绪以后被人们称为“北蛇村”,人们以方言发音,改为“北厦村”,后来由100个社(村)在“北厦”集中,统一出发,到九原山百社庙去接神,遂演变为北社。 |
村西郊处葬有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兵部尚书卢杞之墓,并着人看守陵园,后人户俱增,形成村落,故名尚书。 |
据村南门楼及北门外祖师庙碑载,西汉时匈奴南侵到此后,发现有泉水涌出,兵马解渴获救,故称义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