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普宁市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2]

普宁市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2]

明、清代,改为军埠村。

民国时期,分属潮阳、普宁(市)县。

1958年5月,转属潮阳县的石桥头、河厝围、树脚、第三耘、笔架山、大长陇、军老等村落划归普宁县,与当时的南湖乡合并组成军埠乡,同年秋并入占陇人民公社。

1962年,从占陇人民公社分出,建立军埠人民公社。

1983年,撤社改区。

1986年,撤区设镇。

在明、清境域大南山边沿的村属潮州府普宁县洋乌都,处在平原的村属波水都。

民国时期,属普宁县第五区、第三区。

解放初期,先后属普宁县南五区、横溪区、占陇区、第六区。

1957年,属南湖乡和南城乡,后属军埠乡。

1958年9月,并人占陇公社。

1961年,析出建立下架山公社。

1963年,并人军埠公社。

1973年6月,析出再建下架山公社。

1983年,撤社建区。

1986年,区改镇。

1949年,划入普宁县南阳山特区。

1950年,改称第六区。

1952年,转属第十一区。

1957年,设高埔乡。

1958年,并入南阳山公社。

1961年,析出自成高埔公社。

1983年,设区。

1986年,建镇。

明、清,先后属海丰县、惠来县龙溪都。

民国时期,属惠来县第六区。

1949年,属解放区的南阳山特区。

1950年3月,同南阳山区一起划属普宁县,属东阳区,同年5月,改属梅林区。

1952年,属普宁县第十一区。

1957年,撤区设立云落乡。

1958年,并入南阳山公社。

1961年,析出成立云落公社。

1983年,改设云落区。

1986年,区改镇。

清代,先后属海丰县、陆丰县石凡都。

民国时期,属陆丰县南塘区。

1949年初,为解放区的南阳山特区。

1950年3月,划归普宁县辖,先后属普宁县西阳区、梅林区、第十二区、第十三区的大坪乡。

1957年,撤区设大坪乡。

1958年,并入南阳山公社。

1961年,从南阳山公社析出,成立国营大坪农场。

1965年12月,再析出建立大坪公社。

1983年,改为大坪区。

1986年,区改镇。

明、清先后,属海丰县、惠来县龙溪都。

民国时期,属惠来县第六区。

1949年初,为解放区的南阳山特区。

1950年3月,划属普宁县辖,先后为普宁县东阳区、梅林区。

1951年,属普宁县第十二区。

1957年,撤区设船埔乡。

1958年3月,并入大坪乡,同年9月,并入南阳山公社。

1961年,析出,成立船埔公社。

1983年,撤社设船埔区。

1986年,撤区设船埔镇。

2003年1月30日,黄沙乡并入船埔镇。

明嘉靖三年(1524年),置惠来县,梅林隶属惠来县。

194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作区域调整,将惠来县梅林区辖属的梅峰镇、松阳乡,南阳乡,高埔乡,云落乡,崩坎乡,葵龙乡,埔头乡共8乡镇505村,划归普宁县。

1957年设梅林乡,1958年并入南阳山公社,1961年析建梅林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

1957年,设立里湖镇。

1958年,改为里湖公社。

1962年,在里湖境内增建石牌公社。

1983年,撤公社改为里湖区、石牌区。

1986年,撤区改为里湖镇、石牌镇。

2003年,撤销石牌镇,并入里湖镇。

明、清代,属普宁黄坑都。

民国时期,属普宁县第三区、第二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普宁县梅峰区、里湖区、第九区。

1957年,撤区,分设梅塘、溪南乡。

1958年3月,并为梅塘乡。

1958年9月,并入里湖人民公社。

1961年3月,从里湖人民公社分出,建立里湖梅塘、溪南人民公社。

1963年1月,溪南人民公社并入梅塘人民公社。

1983年,撤社设区。

1986年,撤区建镇。

普侨镇始建于1961年,直属省侨办管理和领导。

1988年,省政府决定,华侨农场下放给所在地级市汕头市辖管,汕头市又将华侨农场委托普宁县管理。

1995年8月,揭阳市委、市政府决定设立揭阳市普宁华侨管理区。

2019年12月,揭阳市将普侨区成建制划转由普宁市管理。

2021年1月,设立普宁市普侨镇。

清代,先后属海丰县、陆丰县。

民国时期,属陆丰县。

1949年初,为解放区的南阳山特区。

1950年3月,划归普宁县,先后为普宁县第六区、第十二区、第十三区、大坪乡。

1958年,并入南阳山人民公社。

1959年,从南阳山人民公社分出,成立广东省国营后溪林场。

1989年,设乡。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