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木垒镇初设于1944年,谓木垒河镇。

1950年建立新政权时,木垒镇为城关区所辖的城关街;1955年设立木垒镇人民委员会;1959年变更为城镇公社;1963年城镇公社解体后,于1965年重新建镇;1969年9月镇人委改称镇革命委员会;1980年恢复人民政府建制,木垒镇现辖七个社区。

解放前,西吉尔镇为西宁区(二区)的三、四乡;1954年后为三区的三、四乡;1956年底又为三区西吉尔乡;1958年9月后为红旗公社的三、四大队;1972年后为西吉尔公社的水磨沟、西吉尔大队;1984年12月从原西吉尔公社分出,建西吉尔乡;1994年11月17日,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改建为西吉尔镇。

西吉尔现辖水磨沟村、屯庄村、果树园子村、西吉尔村。

1930年之前,这里属奇台县管辖,因处县城以东故称东城。

解放初建政初期为西宁区(二区)所辖。

1958年成立上游人民公社,1972年改名为东城人民公社,1984年12月变更为东城乡,1999年11月撤乡换镇,改称为东城镇。

新户乡解放初期建政时为一区一乡,1958年后为东风公社一大队,后于“文革”中易为东方红大队;1972年按原地名定名为新户大队;1979年,体制调整,另立公社,命名为新户人民公社;1984年12月变更为新户乡。

2015年8月撤乡建镇。

解放前建政时为西宁区(二区)一、二乡,1954年后为三区一、二乡,1956年底为三区英格堡乡,1958年9月后为红旗公社一、二大队及公社直属队,1984年12月后由原西吉尔公社中分立,建英格堡乡。

照壁山乡前身为木垒县一区,解放初期建政时辖有三个乡,一个街公所和一个行政村,1958年公社化时,实行政社合一,成立东风人民公社,辖六个大队;1965年进行社队体制调整时将其中的两个大队白杨河和芦塘沟改划为白杨河牧场;1979年又将新户、雀仁两个大队划出另立公社,1984年12月后改建为照壁山乡。

解放前,雀仁为游牧乡三保。

解放初建政时属游牧区所辖。

1952年后,为三区三乡。

1953年10月至年底,为四区三乡。

1954年以后为西木区第三乡。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为东风公社第五大队。

1979年由原东风公社划出,成立了五棵树人民公社,后更名为雀仁公社。

1984年改称为雀仁乡。

解放初期建政时白杨河为城关区(一区)白杨河行政村。

1951年7月后升格为一区四乡,时辖白杨河及博斯坦沟一带。

1958年公社化时,属东风人民公社管辖,建制为白杨河和芦塘沟两个大队。

1965年6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白杨河大队和芦塘沟大队合并组建成地方国营白杨河牧场。

1979年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改为白杨河人民公社。

1984年12月后,变更为白杨河乡。

解放前归属游牧区一、二保;1950年至1951年为游牧区东、西地乡、特编乡(阿勒泰地区游牧民),游动乡(乌斯曼匪帮降兵34顶毡房所编);1952年至1953年9月为游牧区五乡、六乡、七乡;当年10月后至1954年初为五区的大石头乡,东西地乡,赵家庄子乡;1954年后为东牧区的七个城子乡,东西地乡,赵家庄子乡;1958年冬,为跃进人民公社;1972年改称大石头人民公社至1984年11月,1984年12月后改建为乡,乡政府驻地阿克阔拉,1997年根据发展需要,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实施了整体异地搬迁,从距县城78公里的大山中搬迁至县城以东20公里的木巴公路北侧1.5公里处,乡政府驻地朱散得。

1950年,为游牧区大南沟乡。

1953年,为四区一乡。

1954年,为西牧区大南沟乡。

1958年,属红旗公社。

1972年,属更名后的西吉尔公社。

1984年,恢复乡建制,撤销西吉尔公社,分设西吉尔乡和英格堡乡。

1987年,分别从西吉尔乡和英格堡乡析出大南沟村、东沟村合并成立大南沟乌孜别克民族乡。

解放前,博斯坦为木垒河镇所辖的一个村。

解放初建政时游牧区芦塘沟乡所辖,后属一区四乡。

1958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由国家资助,斯拉皮、肉斯坦、依里牙斯等十八户牧主入股成立了公私合营牧场,命名为红旗牧场,属地方国营性质。

1972年改名为博斯坦牧场。

1997年12月撤场建乡,有五个行政村。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