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胡庄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胡庄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1958年人民公社时称汪陈乡,1969年后称汪群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称汪群村。

2001年3月由汪群村、麻桥村、合鹏村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

2010年改为汪群社区居委会后沿用至今。

胡家庄形成于明代正统年间,1963年人民公社时期为胡庄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为胡庄村。

2001年3月三个自然村合并为胡庄社区。

赵市村解放前称赵家狮子,人民公社时称赵市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称赵市村。

2001年3月,由原三和村、海潮村、赵市村三个自然村合并为赵市村。

薛垛村解放前称薛家垛,人民公社时称薛垛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后称薛垛村;2001年3月行政村合并,设立新的薛垛村,成立薛垛村村民委员会。

2001年3月行政村合并时,撤销戴荡村和陈庄村,合并成为戴陈村。

刘荡形成于明代,因村庄较大,分为东庄、西庄。

人民公社时设东庄为刘东大队,西庄为刘西大队。

1983年,称刘东村、刘西村。

2001年3月,行政村合并更名为刘荡村。

1958年称单王公社,由高单庄、单野、王元、吉野、刘元五村组成。

1963年成立大公社时单王公社取消,合并为胡庄公社。

2001年3月行政村合并,由单庄、单野、王元三村合并设单王村。

1963年人民公社称刘元大队。

1983年体制改革称刘元村。

2001年行政村调整,由原刘元、吉野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来。

史庄村解放初期叫三村,和丰村叫二村,口头上称老二村、老三村(备注:一村是指胡家庄),由于人口多,居住集中,有部分户无法居住,从史庄迁移一部分农户到史庄南野田居住,后来逐渐迁移户多了,就叫史庄野田,再后来叫老二村,到初级社改为和丰,史庄、和丰大部分都是史氏家族为主,2001年3月行政村合并,两个小村合并为史庄村。

村落形成于明末,庵桥村村民委员会由1958年的庵桥乡,1963年人民公社时的庵桥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后的庵桥村,2001年3月由庵桥、黄楝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

原李元以李家祠堂而取名,很早以前以庙取名为梓橦殿,1966年至1976年间破除迷信,拆除了庙,改称为李元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为李元村。

原马群村在很早以前有一群野马在此停留,加至此地姓马的家族较多,称为马群。

2001年由周元、李元、马群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

民国时期,宗家庄、肖林庄隶属于大泗区管辖。

1947年,与梅埝合并为宗梅乡,归属宣堡区。

新中国成立后,两个自然村组建为宗林乡。

1954年至1958年,与梅埝、崇头、田厦合并为崇厦乡,归属泰兴县宣堡区。

1958年9月,成立宣堡人民公社,宗庄、肖林分为宣堡人民公社的两个大队。

1959年2月,宣堡公社划分为宣堡、凡达、刘荡、庵桥四个公社,宗庄大队、肖林大队归属庵桥公社。

1963年至1969年,宗庄、肖林合并组建宗林人民公社,归属宣堡区。

1969年11月,组建胡庄人民公社,宗庄、肖林分别改称大队,归属胡庄公社。

1983年10月体改以后,胡庄公社改称胡庄乡,宗庄、肖林分别改称为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更名为村民小组;2000年3月区划调整,胡庄乡与汪群乡合并为胡庄镇;2001年8月村组合并,宗庄、肖林两村合并为宗林村;2008年8月,泰州市区划调整,宗林村随胡庄镇由泰兴市划归高港区管辖。

丁庄原本就是一个大自然村落,解放初分为5个小村,隶属于丁汪乡、孔丁公社,1963年合并成孔丁、大丁两个行政村,隶属于原汪群公社(乡),2001年3月两村合并为丁庄村村民委员会。

2003年由原田厦村、原季野村合并后简称田野村。

陈隆村村民委员会,1969年属汪群人民公社,陈兴大队、三殿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称陈兴村和三殿村,2001年3月两个行政村合并更名为陈隆村。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