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洪井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洪井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清康熙二十一年《黎城县志》载:“中街。”古人称中和之气曰“中”,并以中和为吉祥,故首以“中”字名。街:古作四通之道。其南北成户,为东西田径往来之必经,故名。
清康熙二十一年,《黎城县志》载:“上台北壁”。因“壁”与“北”同音,且书写方便,今人易“壁”为“北”,故名。
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宋国为子姓,宋国王子微子启的封地在今长治潞城市微子镇。微子启的后人迁居在黎城县子镇故名子臻。初,为微子启之后裔所居,故子姓。臻,即来到。子臻,取子姓来到之意得名。“臻”与“镇”谐音,后人不解臻之指意,易“臻”为“镇”。清康熙二十一年《黎城县志》载:“子真”。清光绪六年《黎城县续志》载:“子镇”。村名沿用子镇。因该处为子镇村委会办公地点得名。子镇,子是姓,臻指达到美好的境地。明清时子镇俗作子镇,并延续至今。
清康熙《黎城县志》载:“西黄须”。相传,古时村东有涧水名湏,浑浊而黄,俗称(黄)须水。因村居此西,故名。
清康熙二十一年《黎城县志》载:“苏村。”原为西周苏氏之后裔所居,故名。
清光绪六年《黎城县续志》载:“霞庄”。宋朝时为李氏始居,因村居于苏村之下方,古属苏村里,故原名下庄。明宪宗成化十年(1474),王氏西来(陕西凤翔府),村址遂扩。因地处白岩山前,风景独秀,借“白岩晓烟”之景,雅化为霞庄。因村委会住此,故名。
清康熙二十一年《黎城县志》载:“原村”。清光绪六年《黎城县续志》载:“元村”。原名鸳鸯,因村南有寨、古形宛若鸳鸯而得名。东晋末,为鲜卑后裔之元氏所居,易名元村。今元氏虽绝续,而村名未改。因村委会驻此,故名。
清康熙二十一年《黎城县志》载:“停河”。清光绪六年《黎城县续志》:“小停河”。东临河谷涧水。古人相传,“有河主兵争,无河兆安宁。”故以停河名村,作为和平的象征。又因户数小于大停河,故称小停河。后感以“小”字名村不雅,且该村处于大停河之北,又更名为“北停河”。因村委会住此,故名。
清康熙《黎城县续志》载:“停河”。东临河谷涧水。古人相“有河主兵争,无河兆安宁。”故以停河名村,作为和平的象征。因民户多于小停河,故贯称大停河。因该处为大停河村委会办公地点得名。
清光绪六年《黎城县续志》载:“石羊坟”。汉关内侯冯奉世葬此。子野王积庄田,着杨氏朴居之,以为坟墓之护守祭祀。其坟之豪华,以巨石俑马杂于华表碑碣间,谷称石羊坟。后杨氏嫡庶自成村落,村以坟名。因石羊坟村委会住此,故名。
清光绪六年《黎城县续志》载:“洪井村”。传说,古时村中有一水井,水色混浊,似洪水不能食用,所称洪井。因村委会住此,故名。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